业界
中美大豆产业合作40年,张晓平:非常看重对华伙伴关系
“2022年是中美大豆产业合作关系中的重要历史纪年。”日前,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大中华区首席代表张晓平接受第一财经专访给出这样的评价。 他表示,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参加了历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希望通过参加第五届进博会,向世人展示过去四十年与中国行业的伙伴关系所结出的丰硕合作成果,同时与产业伙伴共同展望美好的合作未来。 1982年是中美两国大豆产业伙伴关系的元年,美国大豆产业组织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今年正好是40周年。 张晓平称,农业贸易是中美两国关系的压舱石,而在农业贸易中,大豆地位相当重要,希望中美双方能够共同努力,继续推动扩大互惠互利的农业贸易关系。 “我们始终希望通过扩大互惠共赢的贸易而非关税措施来解决贸易纠纷。我们非常看重的是这40年来跟中国同行所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伙伴就应该是:我替你着想、你替我着想,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他说。 美国大豆产业进入中国40年 中国与美国建立农业贸易往来,始于改革开放后。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美国农业项目随之走进中国。美国大豆协会通过参加中美农业代表的互访活动,正式建立对华关系。1982年,随着美国大豆产业组织在北京设立办事处,美国正式开启了与中国畜禽、水产、饲料、食品、加工、贸易行业的紧密合作。 张晓平称,过去的四十年间,美国大豆产业组织在中国推出了一系列的服务项目。协会办事处设立至今,经历了初创开拓、行业立足、全面增长、转型升级四个阶段。从初步了解中国生猪行业现状进行养殖比较试验,到增加家禽技术服务,再到成立美国大豆基金会,为协会在中国的畜禽技术服务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启动水产养殖等项目,直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大豆协会根据中国产业的需求,先后启动了包括饲料加工技术、食品大豆蛋白、大豆风险管理培训、大豆作物考察等一系列项目,开启了全面增长的新阶段。从2010年开始,美国大豆产业组织在中国的服务项目进入以“美国大豆解决方案”为特征的新阶段。 1996年,中国从大豆出口国转向大豆进口国。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进口的大豆数量持续增长,进口依存度达到85%左右。 从行业角度来看,这实际是基于国情所作出的现实抉择。张晓平称,中国的基本农情是农业资源禀赋欠佳,耕地面积占全球7%左右,却要养活约占世界18%的人口。因此,在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中,口粮(小麦、大米)要绝对安全,玉米作为谷物基本自给,大豆则需要适度进口。由此可以看出,玉米的优先级要明显高于大豆。 在20多年的时间内,中国的大豆进口量从几十万吨猛增到1亿吨。针对大豆进口依存度过高所存在的隐患,中国对内对外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应对。在国际上,推动进口渠道多元化;在国内,扩种大豆增加供应量,以及在动物饲料中降低蛋白用量。 对于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大豆买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张晓平称,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考量。其实,中国降低大豆进口依存度,对全球的大豆生产者来说,也并非一定就是个不好的消息。 “对大豆生产者来说,如果全球有更多地区生产优质产品,大家共同承担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的任务,便可以更好地协调和保护农业生产资源。在这一点上,大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他说。 中美贸易纠纷带来的连锁反应 尽管中美大豆贸易已持续40年,但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因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而产生重大变局。2018年,美国大豆占中国进口大豆的比例由上一年的34%骤降至20%以下,巴西所占份额则猛升至75%。 2020年初,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国对包括大豆在内加征关税的美国商品采取了关税排除措施,进行市场化采购。随后,中国的大豆进口格局逐渐恢复,接近此前的格局。2021年,中国进口的大豆中,巴西占60.2%,美国占33.5%。 张晓平认为,自从巴西201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国以来,美国大豆在全球大豆贸易格局当中所占市场份额就稳定在40%的水平。今后全球大豆市场格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不好说,如果没有重大事件发生的话,可能会是一个渐变过程。从资源禀赋这个重要因素来看,全球目前87%的大豆产自美洲,而全球98%的大豆出口贸易量出自美洲,因此大豆的有效供应还是在美洲。至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乌克兰,可能会拾遗补缺。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潜力有限。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对美国大豆进行关税排除之前,有过一则“美国大豆进入第三国,然后再出口至中国,从而规避高关税”的市场传闻。 “这是绝无可能的。”张晓平称,中国采取的加征关税措施针对的是原产于美国的大豆,而在国际贸易中原产地证书又是必要的清关文件,没有任何贸易商会承担如此巨大的经济风险和法律风险。大型国际粮商自知粮食行业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均会选择遵纪守法,断然不会越雷池半步,对原产地证书造假。
- 上一篇:记甘肃省河湖长制工作先进个人李荣华
- 下一篇:莲花镇:苹果丰收映红百姓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