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上市公司如何提升ESG绩效表现?职业教育怎样与产业链更好结合?
第六届太和文明论坛在京举办。本届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延续“科学文化•未来伦理•共同价值”的核心主题,下设教育文化、经济科技、国际关系三个分论坛。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在论坛致辞时表示,当前国际形势动荡不安,世界变得更加对抗和分裂,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迅速上升。如何保持定力,把握主动,化险为夷,转危为机,是一道必答题。本届论坛可聚焦上述问题开展深度讨论,奉献远见卓识,提出应对方略。
打通碳信息壁垒是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的关键要素
在此次太和文明论坛的经济科技分论坛上,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政策所所长董战峰对于市场关注的ESG相关话题,发表了他的看法。
董战锋认为,ESG就是环境、社会、治理三个领域、三个要件放在一起,共同支撑企业更好地履行它的责任。
经过多年ESG的探索,国际上已经有了一套主要的体系和框架。从流程上包括怎样更好地制定、发布ESG的规则等,上市公司遵照这种规则根据它的情况来发布企业ESG的报告。另外有一些专业的评级公司会用ESG这套标准对上市公司的ESG表现进行评级。
这种评级信息也会传递到投资机构,投资机构会根据评级提供的信息进行它的投资决策。对上市公司来说,得到相关信息及投资机构的反馈后,可以进一步完善、调整、优化企业的一些行为,由此更好地提升自身的ESG绩效表现。
董战锋介绍,我国环境信息披露总体来说处于起步期,有了一定的基础,在部分领域开展了相应的披露工作。
比如2021年7月,人民银行发布了的行业标准,把气候因素纳入其中。在碳信息披露等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他强调,打通市场主体间、市场主体与监管部门之间的碳信息壁垒,是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的关键要素。要引导企业采取低碳模式的生产、经营、投资行为,并以此提升企业的环境绩效表现。企业通过碳信息披露,可以更好地展示其在碳减排方面的努力,这也是提升企业价值的关键抓手。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天印介绍了ESG与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最新进展。
他强调,作为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议题,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这两个维度的“地球边界”已经被打破且严重“超标”。目前社会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关注较多,但对生物多样性、完整性的研究和关注还相对有限。生物多样性、完整性是衡量生态体系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经济活动也高度依赖生态体系提供的各种服务。
孙天印表示,绿色金融未来应将评估生物多样性损失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以及为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完整性而提供更多金融支持,作为未来的重点工作方向。
学生正参加职业教育培训
在此次太和文明论坛教育文化分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就职业教育助力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有专家认为,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科学技术迭代,组织内外部的经营环境本质上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致使组织由传统结构逐渐转向扁平化发展,就业人员的终身制逐渐被取消,“一次就业”可能将不复存在,更多的将是“终生就业”,也就是可持续就业。为此应着力构建职业生态链,并实施多元可持续就业服务。
有专家则表示,相对于本科生,高职毕业生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就业脆弱性相对更强。职业教育应与产业链、职业链更好地结合,为学生提供更有利于职业发展的培养模式。
此外,还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国政府大力发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优质资源体系。职业院校70%的学生来自农村,有力推进了新型城镇化进程,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乡村要振兴,职教必进村”,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立足点和归宿点在农村,难点在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可持续致富能力。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既需要高素质、高端的农业科技人才,也需要中端人才,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农民。需要关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地化”培养高素质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