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广东省情中心报告出炉:从单向帮扶到多方共赢,“百千万工程”助力乡村发展
集团捐资2000万元助力“百千万工程”、林润集团捐赠950万元支持乡村公共设施建设。
利用数字技术优势,聚焦提升基层政务服务便捷化水平,打造数字农村综合服务平台,为乡村群众及在外务工人员提供村财公开、村务管理、村民社区、惠农支持等服务,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即可办理相关政务。得益于农业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广东省农业新质生产力初步形成,科技已成为广东省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广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高,远超全国水平:2022年72.1%、2023年72%、2024年73%。
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新特征新趋势
从单向式帮扶到双向式互促。随着县镇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营商环境的逐步完善,城市和农村的边界不断交叉重合,县镇村逐渐成为企业投资兴业的“价值高地”。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不再是企业对县镇村的单向帮扶,更是企业和县镇村的双向互促,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好县镇村的发展潜力。实地调研中,深圳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反映,深圳民营企业家积极性高涨,普遍将“百千万工程”看作是投资创业和做大增量的新赛道。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的问卷调查显示,全省性行业协会商会中有50%的组织联合会员企业参与了“百千万工程”。在受访的行业协会商会中,35.23%认为参与该工程有助于提升商协会及其会员企业的知名度,22.95%表示能够增强技术创新能力,13.52%认为可以扩大市场份额,而12.99%则指出有助于优化人才结构。
从外力型帮扶到内驱型发展。“百千万工程”不是一个简单依靠外力帮扶的工程,更是激发培育内生发展力量的重要平台。粤东西北的县镇村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根本来说需要培育内生发展力量,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组织平台,重新激活乡村生产资源要素的市场价值。强村公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百千万工程”实施两年多来,全省各地成立的“强村”“富民”公司1000多家,尤其是粤东西北地区,各地镇村开公司已经成为新风尚。在粤西地区,湛江、茂名和阳江已经成立了超过300家的强村公司。这些公司运用市场化的策略,有效地激活和管理了农村的资产与资源。它们在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以及推动群众共同富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湛江成立了66家强村富民公司,负责运营176个项目,投入了40180.73万元的运营资金,预计年收益将达到12405.18万元。通过项目的运作,已经成功盘活了788.12亩的闲置农村宅基地和39629平方米的闲置农房,同时对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进行了折股量化,总价值达到68907.10万元。
从在地式帮扶到飞地式帮扶。与常规的直接到粤东西北地区投资建设不同,近两年来,企业通过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珠三角发达地市建立“反向飞地”,运营管理“反向飞地”,入驻“反向飞地”等“不到场”方式参与“百千万工程”,助力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反向飞地”借助珠三角地区的人才、资金、市场和产业链等优势,解决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发展存在的人才引进、市场对接、宣传推广等瓶颈,成为粤东西北地区融入大湾区发展的先行地和孵化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各地建设的“反向飞地”100多个,粤东西北地区的12个地级市均已在珠三角城市建立“反向飞地”。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湛江、清远等地,共建成67个“反向飞地”,深圳市共有各类反向飞地共计73家。广轻控股集团在“工美港”园区内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反向飞地”集聚区,助力粤东西北在广州建立飞地经济空间,目前在“工美港”落地的反向飞地包括梅州市、清远市、清新区等市、县共计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入驻企业共20余家。
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作用巨大且成效显著
重塑县镇产业结构,促进县镇经济蝶变。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深度参与县镇产业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县镇经济的发展。2024年,粤东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其中清远增长率为10.4%,揭阳和云浮为9.7%。全省57个县整体经济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一批专业镇、特色镇强势崛起,助力镇域经济焕发新动能。在2024年,东莞长安镇跃升为全省第三个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的镇,全国共有6个千亿镇,其中广东省占据了3个席位。此外,广东省有124个镇入围2024年全国千强镇,相较于2023年,新增了12个镇,其中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共有7个镇入围,分别是潮州市潮安区彩塘镇、枫溪镇和凤塘镇,汕头市潮阳区海门镇和谷饶镇、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
重塑乡村资源价值,带动农林牧渔业产值稳步增长。乡村地区通常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如水资源、森林资源、农产品资源和文旅资源等,企业通过现代化生产方式,投资发展林业经济、农文旅、农特产品等项目,大力发展乡村现代产业,大幅提高了乡村沉睡资源的经济价值,促进广东省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基本清零。作为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和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关键力量,据初步统计,广东省已培育并发展了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农业龙头企业超过5000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持续上升,2021年1292家,2022年增至1403家,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进一步增长至1508家。这些企业对于激活乡村潜在资源、促进广东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2021年到2024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超过1300亿元,且这一增长趋势稳定而持续。
重塑城乡共富格局,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企业通过产业帮扶,到县镇村投资建厂,吸纳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对于促进村民增收共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茂名市累计协调引导459家企业到帮扶镇投资,共建帮扶车间299个,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低收入人口5.13万人;创新“乡村微工厂”促就业带增收模式,把加工车间“搬”到村里,帮助农民群众农闲时“从田间走向车间”,让农民“变身”工人,解决农户家门口的就业难题,“足不出村”实现稳定增收。总的来看,2024年,广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9元,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缩小至2.31:1,比2023年减小0.05,比2018年减小0.27。
建立健全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长效发展的对策建议
树立城乡等值化发展理念,促进城乡“空间公平”,增强企业的积极性。长期以来,我国乡村土地整治主要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为导向,没有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因此,建议:一是加快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农村宅基地制度,真正释放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资产功能和作为抵押物的资本功能,赋予农村土地整治更完整的功能,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平台,推动乡村土地整治与农业规模经营、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和环境保护等相结合。二是完善县镇村产业基础设施和功能区布局规划,强化县镇村的产业配套与服务功能。培育地区性主导产业,引导劳动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广大农村地区集聚流动;逐步推动城乡居民生活、工作、交通、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其对大企业落户的吸引力,让在县镇村工作、返乡入乡创业、回村居住成为理想的工作生活方式,促进形成产业和人口的“逆城市化”发展。
建立全省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的平台,促进企业和项目的精准对接。“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不是发红包、搞救济,而是要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同时实现企业发展壮大。这需要把企业的力量与乡村的需求匹配好、对接好,确保投资投到点上。建议:一是从全省层面构建“百千万工程”常态化沟通协作平台,建立“百千万工程”项目库,定期发布项目需求、沟通合作意向清单;在平台上开设专栏,企业可直接与对口帮扶地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沟通协调,直观了解不同地区的政策差异,减少沟通成本高的困难。二是各级政府应立足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认真梳理项目,并将产业经营类项目及基础性、公益性建设类项目纳入招商引资重点,精准精细推出一批企业肯投、敢投、抢着投的项目,县镇村和企业共同发展、双向“奔富”。
强化保障、优化服务,建立健全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国资国企履行战略使命的评价制度,消除国资国企参与“百千万工程”的后顾之忧。二是健全重点项目的金融对接机制和用地优先保障机制,持续优化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项目的用地和规划许可手续等审批流程,在资质审批、信用评价、评先评优、工法认定、新技术应用示范等方面对企业结对帮扶项目予以支持,持续优化基层营商环境,不断巩固政企互促共赢的帮扶格局。三是明确激励政策,对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予以认证和肯定,尝试建立税收减免、免查验、奖融资等相关利益关联机制,并出台相应实施细则,对在“百千万工程”工作、对口帮扶和“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中表现突出的企业和企业家个人给予包括资金奖励、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的财政奖补,提升参与积极性。
加快研究制定新的产业政策,因村制宜规划乡村特色产业,增加村企合作的积极性。一是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高效农业、特色种养业、休闲康养、农村电商、现代化海洋牧场、民俗旅游发展和园区建设;发展生物能源、生物原料开发利用以及生物废弃物利用等产业;开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发展仓储物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积极促成一批助力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落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联动企业的作用,借鉴德国施雷勃田园模式,整合城市近郊乡村闲散土地、闲置农屋等资源,将生态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乡村风貌,营造田园诗意生活、为都市居民提供休闲场所,大力发展乡村美学经济,增强田园租户的经济收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