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醒狮制作的传承新局:扎狮绝活迭代,千元佛鹤狮头远销海外,年轻人订单日益增长
关注春节经济和时代变迁下的点滴。
狮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非同一般。
盛唐长安的灯火下,一支戴着木刻狮首的胡人舞队踏鼓而跃,引得白居易挥毫写下“假面胡人假狮子”的奇景——这便是醒狮最早的文明胎动。
随着五代烽烟中南迁的移民潮,宫廷雅乐褪去华裳,狮舞裹挟着中原武风扎进岭南的市井街巷。至明代,南海匠人以竹篾为骨、藤纸为皮,将狮头从战场护具重塑为艺术图腾:铁铸狮角暗藏械斗旧史,银箔点睛流转驱邪祈愿,狮身绒毛需择吉时粘贴,每一道工序皆浸染着天人合一的古老哲思。
从宫廷雅乐到岭南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醒狮逐渐摆脱仪式枷锁,成为文化密码。狮舞者以南拳马步踏出“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舞步随鼓点起伏,狮眼灵动传神,让围观者分不清是舞还是武。
春节的岭南,醒狮从未缺席。每逢大年初一,街头巷尾必有醒狮临铺,为今年讨上一个好彩头。
从唐代宫廷
当“佛鹤狮头扎作”传承人叶競循无数次握起佛鹤狮头的竹骨架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这门差点被时光湮没的老手艺,正被年轻一代的热情重新“唤醒”。
舞狮表演;
在佛山狮山镇颜峰社区的一间老工坊里,叶競循手握竹刀,将一片青竹削成薄如蝉翼的篾条。这是叶競循三代传承的“扎狮”绝活,也是“佛鹤狮头”诞生的起点。
“我在兄弟里面排行第四,前面的几位兄弟是大牛、二牛、三牛,所以我就叫四牛了。”他说,“过去的年代都喜欢用猪、牛来作为小名。”
叶競循从小就在父亲的感染下,接触扎狮工艺,至今已有四十余年。能够将家中的“扎狮”绝活传承下来,他认为,这一切都源自于年轻时对醒狮文化的热爱。“我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舞狮了。”他介绍称,“爷爷辈之前就已经在醒狮行业,在那个时代是比较多人做这个工作的。”
传统南狮狮头分为佛装与鹤装:佛装威武但重达8斤,对舞者体力要求极高;鹤装轻便但造型单薄,难显狮舞神韵。
叶競循用了3年时间,试验上百种竹篾弧度,最终将佛装的铁骨与鹤装的灵巧熔于一炉。改良后的佛鹤狮头仅重4-5斤,比传统佛装狮轻便了近一半。既保留了传统南狮彩绘艳丽、结构牢固的特点,同时融入了鹤装狮的轻便灵活。
而这场轻量化迭代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工艺坚守。
狮头扎作需经历扎、朴、画、装四大工序,仅“扎狮”一环便需削出近百根竹篾,鼻梁弧度差一毫,狮头神韵便失千里。而“画狮”更是对匠人意志的考验:手腕悬空画线,一笔不断,方能使狮头“气韵贯通”。
尚未完工的佛鹤狮头。
“客户来找我,就是要这份手工的魂。”叶競循说,“佛鹤狮头只能纯手工制作,客户对工艺的传承有要求。在这个行业里,没有十年以上的沉淀,是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
在叶競循的工作坊里,一对夫妻档员工已跟随他二十余年,妻子画狮时连呼吸都刻意放轻,丈夫扎狮则需在竹篾弹力与纸张韧性间找到平衡点,店铺门前堆满了半成品狮头。
然而,这场技术迭代也暴露了非遗传承的隐痛,更大的危机来自人才断层。除了夫妻档员工外,叶競循的子女虽然掌握了全套扎狮技巧,但暂时还无人愿意接手工作坊。“如果有更理想的、发展更好的工作,我也不强求他们。”他无奈道。
竹骨纸皮背后:高手工成本困局与年轻化破圈
叶競循所在的狮山镇颜峰社区,曾经是醒狮行业的聚集地之一。狮头扎作的四大工序:扎狮、朴狮、画狮和装狮,不同的工序都有专门从事这一环节的制作工人,类似于工厂的流水线生产。
在当时的生产环境中,狮头扎作的四大工序被严格区分,带教的师傅也非常注意传授的内容,避免“教会徒弟、饿[*]师傅”的情况。但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狮头扎作所能得到的经济效益低于规模化地生产工业品,因此行业内不少从业者都选择转向做更赚钱的工作。
醒狮文化的传承,始终绕不开经济效益的考验。在非遗传承过程中,传承人“靠非遗技艺无法养活自己”曾经是一大痛点,但这种情况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根据抖音
一只普通的佛鹤狮头售价千元,定制款更是价格翻倍,但成本中手工费占比超过80%。扎作一只狮头需耗时一周,复杂款式更需成倍时间。材料成本虽低,但对匠人技术要求极高。“一只狮头扎得好不好,完全依赖于匠人的经验。” 叶競循坦言。
四牛叔的狮头工作坊。
据叶競循回忆,过去前来购买狮头的客户,多数是全球各地的舞狮团人士。“这十几年来,列入“非遗”之后,很多人认识了醒狮文化,年轻人群体多了非常多。”他说,“现在都是自由组队,8-10个人就组成一支舞狮队,没有派系之分。”
在国际物流畅通之初,叶競循的狮头库存被快速清空,客户主要来自于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而随着物流恢复正常,生产节奏回复正常,国内多地的客户订单持续增加,已超过海外地区。
令人欣慰的是,醒狮文化正在年轻人中焕发新生。过去,醒狮客户多为专业舞团;如今,年轻群体占比显著提升。在叶競循的订单簿中,来自年轻人的定制订单悄然增加,而这部分订单脱离了传统的限制,色彩、风格由客户自行选择。
醒狮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其千年积淀的底蕴,也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创新。叶競循的佛鹤狮头,是传承手艺人对传统的敬畏与突破;年轻人重新唤起对醒狮文化的热爱,则是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当鼓点与青春共振,醒狮已不再仅仅是非遗符号,而是流动在街头巷尾的文化心跳。
当一红一黄的醒狮踩在梅花桩上腾空跃起,或在地上展现南派功夫的“硬桥硬马”时,佛山大街小巷的斑驳砖墙上,狮头金箔闪烁的须发,在烟火气中悄然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