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广开首席产研院院长连平:2025年中国经济将延续复苏,预计实际GDP同比增长5%左右
1月10日上午,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在上海陆家嘴发布了题为
2025年世界经济将呈现哪些新趋势新变化?国内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有没有进一步发力的空间?房地产市场能否实现止跌回稳?“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出现何种结构性变化?消费能担负起托举中国经济的重任吗?中国经济又将交出怎样的成绩单?在发布会上,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就上述市场关心的热点议题阐述了观点,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展望2025年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运行趋势,连平作出八项预判:
展望一:世界经济充满变数
2025年,各类“灰犀牛”“黑天鹅”风险交织叠加,将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产生重要且复杂的影响。
一是世界经济有望保持平稳复苏,总体增速预计保持在3.0%左右。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复苏动能。发达经济体中,“美强欧弱”格局仍将维持。新兴经济体整体保持较快复苏势头。
二是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加速分化。美联储降息趋于谨慎,预计2025上半年美联储或降息约2到3次,累计降幅在50到75个基点;欧洲央行降息或相对激进,预计2025年欧洲央行将再降息4到5次,累计降幅或超过100个基点;日本央行反向加息意图明显,预计2025年日本央行可能采取小步慢走的加息策略。
三是全球贸易环境冷暖交织。2025年全球贸易需求有望进一步巩固和增强,服务贸易增长将继续大幅领先于货物贸易;但另一方面,贸易摩擦风险将显著上升,美国单方面加征关税将引发“传染效应”,初步得到修复的全球供应链或再次面临冲击。
四是国际外汇市场震荡频繁。美元仍可能维持阶段较强走势,但并非没有走弱的概率;欧元区经济基本面整体偏弱、大幅降息、财政纪律失衡等多重因素将推动欧元走弱;在反向加息、美日贸易冲突等因素作用下,日元波动性或增大。
展望二:中美经贸关系面临挑战
2025年,对我国出口影响较大的外部冲击变量主要有两个:一是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力度;二是传染效应范围,即其他国家和地区是否会追随美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但多方面因素决定了中美贸易短期内不会急剧收缩:一是中国出口对美国的依赖已相对较低,已从超过20%降至15%以下。初步估算,美国对华关税每加征10个百分点,中国出口或下降2%—2.5%,较2018—2019年的4%左右降幅明显收窄。二是中国具备全产业链和中高端制造业竞争优势。三是中国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四是中国跨境电商、新型离岸贸易等贸易模式创新有助于提升出口竞争力。五是中国在政府和企业层面都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应对经验。六是从实际运作来看,美国加征关税短期内难以一步到位。七是人民币前期已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贬值,预计将对2025年中国出口形成一定支撑。在基准情形下,即美国对华加征20%左右的关税,叠加少数发达国家追随美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预计2025年我国出口增速或降至1%。进口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小,主要取决于国内市场需求,预计2025年我国进口增长2%左右。稳外贸政策将重点聚焦于培育外贸新动能、加大金融支持、扩大高水平开放等方面。
2025年人民币实际承受的贬值压力总体可控。首先,市场对于贸易保护主义及其后果已有充分心理预期。其次,中国可以通过更加多元化的汇率政策工具来缓释人民币贬值压力。再次,“去美元化”和本币结算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于美元的需求。预计2025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在7.0—7.5区间内双向波动的概率较大。
展望三:财政破局重在增收入与扩消费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担当宏观调控的主力军,调用更大规模的财政资源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优化支出结构,扩充地方财力。全年财政赤字率有望达到4.0%及以上,赤字规模超过5.5万亿元;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有望超过11万亿元,进一步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地方专项债发行额度有望达到4.5万亿元以上,将进一步拓宽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预计增加发行2万亿元以上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范围拓展至补充国有大型银行资本金与民生消费领域;广义赤字率有望提升至9%左右。
展望四: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润泽金融市场
择时降准降息,配合财政政策加大政府举债规模,支持银行信贷投放。全年有望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左右,综合使用买断式逆回购、购买国债等工具释放较大规模流动性;预计下调政策利率0.4—0.5个百分点,进一步推动LPR调降0.3—0.6个百分点;加快创新与扩围结构性工具,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宏观政策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内需逐步修复,市场预期得到改善,信用创造功能增强;信贷余额与社融存量增速分别回升至8.2%与8.8%,M2增速维持在8.0%左右。
展望五:投资仍将发挥“基石”作用
2024年,制造业和基建投资发挥了稳投资的作用。2025年,我国制造业将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时期。在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支持政策推动下,各地将继续加大对“两重”“两新”领域提供资金融通的保障。预计2025年制造业投资增速约7%。基建投资将发挥更强的托底作用,传统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有望小幅回升,超前布局数据流通及农村基础建设加力可期,预计基建投资增速有望扩大至5.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资本形成总额对GDP贡献率上升至35%。
展望六:房地产市场边际改善并逐步企稳
2024年,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调整时期。长期来看,人口周期导致房地产需求长期放缓,房地产工程建设活动仍将相对疲软。2025年,稳楼市的住房金融政策将再度发力。预计房地产销售、房价及投资等关键指标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房企资金紧张的状况略有好转。预计全年住房销售面积下跌5%左右,新房价格跌幅明显收窄,投资同比下跌6%,跌幅有所收窄。
展望七:消费恢复步伐明显加快
2024年,国内消费整体呈现弱复苏态势。2025年,宏观政策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全年提振消费将从多个领域展开,包括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实施提振消费的专项行动以及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预计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有望升至65%左右。
展望八:达成预期经济发展目标仍需努力
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基本实现了年初两会提出的5%左右的既定增长目标。展望2025年,预计全国实际GDP同比增长5%左右,增长继续保持在长期趋势轨道中。尽管可能会受到较强的外部因素冲击,但在一系列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推动下,经济增长内生性动能有所增强。预计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分别拉动GDP约3.25和1.75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相对中性。2025年,国内需求修复有望推动CPI同比温和回升、PPI同比降幅收窄。预计2025年CPI同比升至0.8%左右,猪肉及服务消费价格有望回升;受外需下降、国际油价疲软以及国内降价促销等因素影响,PPI同比降幅逐步收窄至-1.0%左右。
2025年应采取更有力度的针对性政策举措
总的来看,2025年中国经济将延续复苏态势,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但客观来看,外部挑战不容低估,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特别是微观层面仍存在预期不稳、信心不足、需求偏弱等问题。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连平建议,2025年应采取更有力度的针对性政策举措:
一是建议央行将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从2000亿元提升至3000亿元,将再贷款利率从1.75%调降至1.50%等,多措并举释放有效民间投资需求。
二是建议创新更多消费场景和服务需求,进一步支持旅游、餐饮、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服务开发,每年可安排1000亿元—1500亿元适老化融资改造计划。
三是建议从2025年开始,连续五年左右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5000亿元左右,专门用于支持城镇化建设。
四是建议探索设立国家房地产稳定基金,规模可达万亿,从中长期角度设立房企存量债务处置工具。
五是建议将地方财政支出增速扩大至5%以上,加大民生投入,提升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中用于“两新”工作的支持规模,可以增加至5000亿元。
六是建议将三年内新增的6万亿元专项债限额使用节奏调整为“231”的额度安排,即第一年增加2万亿元、第二年增加3万亿元、第三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将五年内每年8000亿元的专项债使用安排调整为:第一年8000亿元,第二至三年各安排1万亿元,后两年每年各安排6000亿元。通过上述举措尽快减缓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加速地方化债进程,使地方政府能够腾出手来更大力度地推动投资和消费增长。
七是参考境外的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定期证券借贷工具、担保债券购买计划等的成熟经验,创设多种金融工具,增加向非银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渠道,增加置换抵押品种类、扩大抵押品范围、加大央行购买国债与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规模等,进一步稳定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八是建议保持人民币汇率适度弹性,让货币政策可以有更大的发力空间,针对国内需求和供给、总量和结构等强化逆周期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