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桂浩明:严把IPO质量关 让更多绩优股上市
去年下半年,由于股市持续低迷,监管部门决定收紧IPO节奏。之后新股发行明显放缓,也没有安排大盘股发行,以至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被大大压缩。不久前,有关部门又提出了IPO常态化的问题,这自然引发了市场较多的关注。应该说,当初收紧IPO节奏,是作为稳 定市场的一项重要措施而提出的。而今股市有了明显的回升,成交量更是一度创出了历史新高。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有必要收紧IPO节奏,自然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回顾A股市场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每次股市出现大的调整,市场往往会拿IPO说事,认为新股发行太多太快,破坏了供求平衡,是导致股市下跌的一个重要因素。监管部门也会根据市场运行情况,对IPO进行相应调整,有时是公开宣布暂停,有时是事实上放慢节奏,而去年则是明确收紧IPO节奏。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对IPO进行政策调控的效果,呈现出边际递减的态势。1994年宣布暂停新股发行,就使得股指在很短时间内涨幅翻番;而去年收紧发行节奏后,市场几乎没有什么反应,仍然下跌不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市场规模已经很大,新股发行与上市即便绝对值不小,但相对于整个市场而言,数量非常有限,从理论上讲,影响是不大的。另一方面,现在制约市场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从某种角度来说,IPO甚至已经不再是一个关键点。所以,无论怎样对它进行调节,股市似乎都显得有点无感。
换个角度来说,虽然收紧IPO以后,市场事实上没什么反响,但还是有很多投资者对此表示认可。这是因为IPO的问题比较直观,每次的发行状况大家都很清楚,因此容易受到关注。另外,其在供求关系上的逻辑也相对简单,特别是在一、二级市场存在不小的价差,并且限售股的解禁数量又很大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引发强烈的情绪化反应,导致各种不满的意见满天飞。不久前,有关部门表示,要推进IPO常态化的工作,虽然表述是很中性,但就有人认为,是不是股市活跃了,新股又要大规模发行,并对此表示了担忧。现在,股市的确有了一定的涨幅,但与大家的预期还有不小的距离,很多基金的净值都还低于面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像过去那样快速发行新股,一些投资者感到难以接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在于,投资者的感受需要重视,但同时人们更应该尊重市场规律。
前面提到,即便是之前一段时期新股高速发行,但就总体规模而言,并不至于使得供求矛盾变得很尖锐。但问题是这些年所上市的公司中,真正业绩好的很有限,大量公司是比较平庸的,有的更是上市不久就业绩“变脸”。这不但拉低了市场的整体质量,同时也放大了市场的交易风险,尤其是当一批股票因为各种原因被退市,更是对投资者带来了重大打击。说到底,如果市场上大量上市绩优股,尽管表面来看供应量巨大,但因为企业业绩好,投资有回报,因此会吸引很多增量资金,对大盘能够产生很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市场实际上并不需要担心发行新股,而是害怕质量差的公司混迹其中。因此,严把IPO质量关是比调控IPO节奏更为关键的一环。一个市场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拒绝新股上市,其结果只能导致上市公司结构老化,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最后受损失的还是广大投资者。
毫无疑问,IPO的常态化是必然的趋势,这是市场协调发展与良性循环的基础。在特定时期控制IPO节奏,以尽快恢复人气是有必要的,但如果一级市场长时间低迷,势必会对市场的长期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当然,这里所说的常态化,不是要回到以前一度出现过的质量欠佳品种大量上市的局面,而是要尽量让符合条件的有业绩、有成长性的品种上市,既是给投资者提供好的投资标的,也是为推动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2024年即将结束,这是IPO的一个小年,人们期待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IPO能够有序推进,股市生态呈现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