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展示城市形象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助推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延期两年、筹备三年的第23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今天终于“绽放”。 “平平无奇的技术与产品,在工博会上羞于现形。”这是有着15届参会经验的企业台达的心里话。2020年,台达展示了“背负式水泵驱动系统”,当时可谓吸睛;2022年,又计划亮相 总能带来最前沿信息与技术,总能给予行业最正向激励和进阶,这正是上海自1999年起坚持举办工博会的魅力所在。 知己知彼 负载25公斤的协作机器人,是中科新松此次带来的重磅产品,它迈过了国内协作机器人一旦负载变大就性能变差的门槛,再度成为“国内首家”。在此次工博会上,中科新松带来产品,更希望见识一下同行的竞品。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同样需要知己知彼。此次,发那科、ABB、库卡、安川全部到齐,也急切想通过工博会一窥中国协作机器人“弯道超车”的进度。 在市经信委副主任戎之勤看来,工博会一路见证国产机器人的崛起。今年,工博会机器人展区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其中,埃斯顿、新时达、节卡、中科新松等中国本土机器人整机领军企业与“四大家族”同台却毫不怯场。 2018年,中科新松的多可协作机器人率先在国内攻下20公斤负载,继而又向25公斤挺进。此次在工博会上展示的多可协作机器人25公斤码垛工作站,其中的主角多可GCR25-1800,臂展达1.8米,可灵活运用于狭窄空间,满足最大栈板尺寸1.2米×1.1米箱体的码垛场景要求。 “黑马”远不止中科新松,受益于工博会的集中展示和互鉴功能,近年来,上海本土机器人产量、占比在全国保持领先。上海还是全国首个将机器人密度纳入统计的城市,规模以上企业机器人密度达260台/万人,是世界机器人密度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洞察痛点 成立于2016年的黑湖科技,今年已是第五次参加工博会。 “黑湖智造”是黑湖科技的拳头产品,正服务于蒙牛、农夫山泉等企业集团内多个工厂间的数字化协作。如在全国有五大水源地、近30个工厂的农夫山泉,就靠“黑湖智造”云原生技术,实现彼此产能与市场营销行为的高效调配。 2019年工博会上,“黑湖智造”首秀,大量中小微企业前来询问,有没有一款适合三四十人规模小厂的工业软件?“受此启发,我们在2020年底正式推出‘黑湖小工单’,现已服务万余家中小微制造企业。”黑湖科技品牌总监刘依依向介绍,这些中小微企业的核心痛点在于,大量数据仍停留在纸上,而“黑湖小工单”通过轻量化部署,可迅速实现“三个清楚”——员工工资发清楚、生产进度管清楚、剩余产能与新订单匹配清楚。 同样是第五次参展的震坤行,今年为产业价值链各参与方带来了“一站式的工业用品数字化供应链解决方案”。下转5版(上接第1版)对它而言,工博会无疑是了解制造业需求最及时有效的通道。参与多届工博会之后,震坤行董事长陈龙又敏锐嗅到了国内制造业客户对“国产替代”和“小单快反”的渴求。“比如高端紧固件仍有20%依赖进口,客户所需大量非标定制化长尾产品则有生产慢乃至无法生产的痛点。”于是,身为渠道型公司的震坤行上涉制造,在太仓布局3.1万平方米研发与智能制造基地。对此,陈龙的逻辑是,“产业电商手握数据,最清楚客户所缺所急。我们计划借助智能制造进行快速反应,并实现过去只有规模化生产才能达到的成本,这样就能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拓展服务的深度。” 市经信委总工程师葛东波介绍,在上海做制造,除了融资成本、人才获得、营商环境等优势外,还有如震坤行、云汉芯城、微谱化工等诸多领域产业互联网对产业升级的深度赋能优势。目前,上海产业互联网发展已形成万亿级规模,在最新的全国B2B百强榜中,上海B2B占了近50%。 感受推力 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最具规模、水平和影响力的国家级展会,工博会今年吸引了来自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2800家企业(机构)参会,大会核心展区已超过今年德国汉诺威工博会同类展区。 参展企业中不乏展台面积超1000平方米的“展王”。如德国西门子和济南邦德激光。西门子自2003年起连续参展,一届不落,今年带来了西门子新一代伺服系统等多项首发产品;济南邦德激光也是十届元老、行业隐形冠军,其激光切割机连续4年位居全球销量前列,半数产品销往海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造,世界用”。 “展王”何以如此用心用力?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战略执行官杉山素似乎知道原因。一年多来,他对中国制造业导入数字化技术的迫切性感到震惊,“一旦发现有需求就立即响应、建厂、布线”,这是有着25年自动化经验的杉山素过去在其他国家不曾见到的。 在杉山素看来,中国制造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需求,正是工博会展览面积不断创新高、“展王”竞相涌现的原因。今年工博会,三菱电机400平方米展台将着重推出E-JIT绿色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方案中包含了能源可视化,即通过实时的数据采集与交叉分析,实现耗能点的捕捉与原因查找,解决了中国工厂既要节能又要高效生产的核心问题。 杉山素曾在欧美多地负责全球 更大的目标在于,上海正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争取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占 这“25%”的底气,一部分就源自上海多年来坚持举办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正如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所言:“二十余载春华秋实,工博会已成为上海一张城市金名片,成为展示城市形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助推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