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对话未来商业|箱箱共用CEO廖清新:当前市场渗透率仅5%,循环包
“因为包装这个行业一直是有的,但它长期以来没被视为一个‘赛道’或面向未来的商业运行方式。”在接受“对话未来商业”栏目专访时,上海箱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廖清新表示,他对近年来行业的变化深有感触。
廖清新在观念发生变化之前,包装行业和供应链绿色化、低碳化等关键词并不直接相关。作为行业中的一员,廖清新和箱箱共用也在发生着相应的转变。
“过去,可能仅仅是面向某一个项目或某一个客户,但是现在我们更多是在思考这是不是一个面向整个社会的业务。”廖清新认为,虽说他从事循环包装行业已有20多年,但循环包装行业真正迎来机遇,也就是在近5年。
近5年,箱箱共用收获了跃进式的发展。2023年6月,公司宣布完成由中关村科技租赁领投的2亿元D轮融资,这是其自2017年以来完成的第6次融资,也是其近五年来,完成的第3轮融资。同样是在近5年,包括菜鸟、顺丰、京东物流等头部公司推出并投放了相关产品,循环包装赛道的创业公司也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我们把包装从所有权变成了使用权。”廖清新说,过去,一个包装用户买了使用后就当作废品或垃圾处理了;现在,箱箱共用推动包装周而复始地使用。“一个包装我们会用10年,相较于传统的一次性包装,10年间,一个循环包装可能替代掉100个一次性包装。”
据不过,廖清新也提到,循环包装当前的渗透率仅为5%左右。“我们对自己的定义是打好了一个基础,迎来了一个风口。”
“一些新的企业认为现在是最好的时候,一些老的企业认为遇到了灾难”
在包装行业,廖清新已经奔忙了超过20年。他的创业经历与循环包装产业在国内的兴起紧密相连。
“之前,包装只是被视为一个‘容器’,没有赋予它更多社会的期待。”廖清新说。即便如此,在国内掀起相关热潮之前,廖清新作为从业者已经预判了循环包装的潜能。
“我们早期服务于欧美的循环包装产业,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理念。”廖清新表示,更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国际资本就已经在循环包装领域进行活跃的投资和交易。
近年来,随着劳动者权益保护、可持续发展、技术价值驱动等理念的推广,循环包装在中国也迎来了发展机会。
正是注意到了市场的变化,2013年,廖清新创立了箱箱共用,公司引入了第一轮融资。也正是从2013年开始,为了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箱箱共用战略聚焦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和研发制造,先后投资台州、南通等现代化工厂和研发测试基地,搭建了专业的研发团队和完善先进的研发生产基地,至今已研发近50款智能包装产品,并构建了938项全球自主知识产权专利集群和体系。
“20年前,大家期待的是廉价的一次性包装、便宜的周转箱;现在,大家期待的是自动化适配,带有数字化适配、智能化的数据展示能力,以及安全可信赖、高效率、降低空间和物流损耗的循环服务。”廖清新说。
在政策的推动和观念变化等多重影响之下,近年来循环包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探索阶段逐渐走向成熟。
菜鸟开发的绿色B2B循环箱,通过搭载自研RFID芯片、“一箱一码”循环使用。据了解,2023财年,菜鸟的绿色循环箱累计使用达13万次。
2023年4月,京东物流宣布,将陆续投放150万个循环快递包装,推广循环包装的共享回收模式。
创业公司也多次收获融资。天眼查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9月,灰度环保已经收获了4轮融资。资料显示,灰度环保起步时主营业务为绿色循环包装品,近两年的发展方向是为细分行业提供从材料包装到循环物流的一站式绿色解决方案。
对于行业在过去20多年间的发展变化,廖清新深有感触。
廖清新表示,在早期的包装市场,需求并没有被真正启蒙,随着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出现,观念的变化带动了行业的发展。时至包装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也早已超越了容器这一定位,变成了工业化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中国工业的深度转型会对所有配套的条件提出新的要求,对包装的要求从一次性转向了循环。”廖清新表示,在变革时代,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包装产业需要重新自我定义,他认为,与20年前相比,用户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需要与自动化能够对接并具备数字化属性的循环服务。
“有一些新的企业认为现在是最好的时候,一些老的企业认为遇到了灾难,因为过去的优势在新的框架下都不复存在了。”廖清新说。
当包装从所有权变成了使用权
廖清新认为,时至如今,循环包装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不需要主动教育用户。各行各业的头部出于ESG和成本的考虑,会不约而同地全面审视自身的ESG进展,而循环包装,是一个可落实的减碳方向。
但在国内做循环包装生意并没有先例,就具体的商业模式而言,箱箱共用或许算得上一个探索者。
据廖清新介绍,箱箱共用向用户提供的是包装服务,当客户需要时,箱箱会把空的箱子送到客户手上,客户装上他们的货物之后,就把箱子送到下游公司,当下游公司使用完毕,箱箱就会取回箱子并送至就近的箱箱大仓,再经过维修清洗整理打包之后,箱子会被送到距离该大仓更近的新用户手上。
除了上述网格化的运营模式,箱箱共用还有一种基于数字化的“中心开花”的商业模式。
比如,箱箱共用的客户是一家超市,超市的上游有种植农户,中间是大仓,下游是网点店面,“我们投放箱子,在上游、中游和下游间循环,通过数字化计时计数计费,我们可以帮助超市向上游收包装费,向下游代替原先的包装。”廖清新说。
在这些过程中,包装从所有权变成了使用权。
经过多年的建设,截至2023年,箱箱共用已累计在中国市场投放了200万套智能循环包装,并部署了30个中心仓、超过2500个上下游循环服务网点,面向的垂直细分领域涵盖食品饮料、化妆品、非危化学品、汽车及家电零部件、生鲜冷链等26个行业。
不过,为了形成循环包装的商业模式,廖清新需要解决一些难题。
“包装是供应链中很重要的一个工具,任何一个工具的研究都是需要时间的。”廖清新表示,循环包装需要具备长周期寿命的品质,“过去,包装只要交付了就可以了,但循环包装不是,如果循环包装的寿命不满10年,经济账就算不过来。”
的确,从长寿命周期的品质、材料等考虑,循环包装研发设计制造的成本相对都会比一次性包装高。廖清新没有透露具体成本相关数字,但他举例道,要是投放没有到10年,3年就坏掉了,从业者可能就要亏损。
此外,由于循环包装是流动的资产,如何保证资产不闲置、不空转、不丢失,都考验着企业的数字化能力。“数字化能力,就是所有箱子都需要变成智能终端,后台要有高度的数字化调度、监管,要有财务模型监测每一个类型的包装和不同用户、细分行业之间在经济上究竟能否持续。”廖清新说。
廖清新还提到,箱箱共用需要让客户在全国任何地区接受到的循环包装服务都能收获一致的体验,这就要求标准化的落地。与此同时,箱箱共用还需要布局足够密集的服务网点,以便更靠近客户。
循环包装市场容量巨大,未来需要平台思维支撑
数据显示,中国物流包装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将以6.5%的年复合增长率保持上升趋势,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9096.2亿元。而据斯特沙利文数据,2021年中国物流包装市场规模约为7600亿元,其中90%以上的包装都为一次性物流包装。
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循环包装市场正在逐步打开。不过,廖清新和他的箱箱共用面对的,依然是一场“长跑”。
廖清新非常清楚,如果想在国内做好循环包装,就要在设计、制造、数字化和运营等全产业链条上进行布局投入。并且需要坚持“无界循环”。
“‘无界’就是没有行业的边界,循环必须满足各行各业的要求。”廖清新解释称,“无界”也表示突破国家的边界。“此外,包装循环也需要线上线下融合。”
当谈及箱箱共用未来的发展规划时,廖清新表示,在早期,箱箱共用的定位是物流包装和循环服务的提供商,而长期来看,目标是面向全球。
在廖清新看来,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循环包装的发展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循环包装全产业链包括设计、制造、运营以及用户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有企业加入。“我们未来会把链路变得很丰富,它自然而然会形成一个生态,需要靠平台思维去支撑。”
此前,廖清新也曾表示,中国是全球产业规模最大、工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中心,如果将我国全社会的工业物流包装从一次性改造为循环与共用,至少需要5万亿元新增投资,这将是一个资本与产业共舞的新赛道和新舞台。
可以发现,不少循环包装行业的从业者在强调开放的重要性。灰度环保董事长柴爱娜曾在接受媒体时表示,要做循环,意味着是要解决整个供应链的问题,解决一系列的系统性循环的问题。她认为,物理形态的“包装”仅是一种显性产品。循环的核心要素在于“合作”,护城河是供应链和数字化能力。
面对着产业发展的漫长道路,箱箱智能显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廖清新透露,当前箱箱共用每年都能收获翻番的增长,业务重心在于强化核心竞争力,深化产业布局,确保可持续增长。
随着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包装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一次性的简单容器,到循环利用的智能终端,包装不再仅仅是商品的附属品,而是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廖清新和他的箱箱共用,是这场变革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 上一篇:贵金属跳水,现货白银跌幅扩大至1%
- 下一篇:高铁板块异动拉升 神州高铁直线涨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