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新春投资特刊|大并购:央国企并购重组持续火热 战略性新兴产业迎加速布局
今年以来,以央企上市公司为主体、“链”上发力的标志性并购重组事件不断涌现,国资国企持续发挥资本市场平台作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央地政策暖风频吹,近期发布的中央企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文件中,并购重组作为本轮央企开展市值管理“价值创造”主工具的地位进一步明确,成为国资国企做强做优做大关键一招。
业内专家认为,国资国企布局优化调整仍是明年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领域的布局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重组整合将成为主要抓手。
多项政策推动央国企并购浪潮
随着国企国资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持续完善优化。随着形势的变化,中国国有经济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也在不断发展。近年来,央国企并购重组正在呈现出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大专业化整合、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趋势。
政策方面,今年7月份的重要高层会议提出了未来国资国企改革的七大方向,强调要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9月,中国证监会发布
在此背景下,国央企的专业化整合和合并,有望促进国有资本进一步向符合国家战略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推动国央企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化国有资本的布局与资源配置,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要加大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和前瞻性布局力度。围绕新技术、新领域、新赛道开展更多高质量并购。”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宏志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4年第三次专题推进会上表示。
央国企产业整合节奏加快
今年8月,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就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答问时表示,并购重组是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途径。下一步将坚持问题导向,顺应市场需求,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推动央企加大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整合力度,将优质资产通过并购重组渠道注入上市公司,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在政策的支持下,伴随着并购重组市场进入活跃期,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正日渐成为并购重组的主力军。Wind数据显示,以最新披露日期作为统计标准,截至2024年12月27日,今年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重组事件为213件,相较2023年同期的133件大增逾60%。其中,近90件为中央企业或地方国有企业所属上市公司的并购案例,占比约四成。
银河证券研报指出,截至10月15日,年内上市公司中的民营企业参与重组数量最多,为46家,占比达51.7%;地方国有企业和中央国有企业分别为29家、7家,合计占比40.4%。在2023年的上市公司重大重组事件中,民营企业占比为58.9%;地方国有企业和中央国有企业合计占比为36.6%。由此可见,在2024年以来的重大重组事件中,央国企上市公司占比较2023年有所上升。
据数据宝数据,2024年,央企、地方国企的平均并购金额分别为268.26亿元、136.79亿元,分别较近 10 年均值增长 129%和170%,增幅远高于同期民企的12.9%,展现出国有资本整合加速的态势。
当前,央国企并购重组浪潮澎湃,以此聚合发展优势、优化资源配置,进而催生竞争力强的产业领军企业。“本次改革将增强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将国有资本向主业企业、优势企业集中。”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表示。
国有资本改革将迎机遇期
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证监会推出的“并购六条”等政策会对并购重组市场带来提振作用,通过具体有力的措施促进市场活跃度和企业转型升级,具有研发优势、技术成果落地转化率较高的国有企业并购意愿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在推动做大做强的目标影响下,央国企加快并购重组、整合资源,以提升产业协同效应,优化国有经济布局。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前不久接受媒体时表示,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和前瞻性布局,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
吴刚梁表示,当前国企发力并购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要。发展战新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主要方式是处置出清“两资”“两非”,盘活存量资产,腾挪出资源空间,这个过程会产生一系列重组并购活动。通过实施重组并购活动,可以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把国有资本用在“刀刃上”,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
招商证券宏观研究员林喜鹏表示,国务院国资委自2023年以来多次强调国有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助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政策支持有助于降低并购的成本和风险。此外,国有企业通常拥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资源优势,这使得它们在并购过程中能够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资源整合能力。再加上在
对此,中信证券研报认为,目前政策层面明确了并购重组的“可”与“不可”,并提高了监管的包容度,简化了审核程序,提高了审核效率。凭借着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更充裕的资金体量和逐步完善的考核机制,央国企并购重组浪潮正盛,国有资本改革也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
上述研报提到,政策层面正通过“加减乘除”四条路径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具体来看,其在“善做加法”方面,有新央企组建、专业化整合、削弱同业竞争;在“敢做减法”方面,有聚焦主责主业,推动资产划转,做好“退”;在“巧做乘法”方面,有积极布局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央国企的“乘数效应”;在“会做除法”方面,则有破除一级市场“堰塞湖”难题,耐心资本助力产投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或持续升温
分析认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规模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也有待进一步优化。在政策的引导下,央企并购重组或将持续升温,通过资本运作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助力央企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持续加大资源投入力度,累计完成投资1.4万亿元,同比增长17.6%,占总投资规模的近40%。
近期,在国资委党委举办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暨厅局级干部研修班上,与会者一致认为,要更加有效推进国有资本“三个集中”,目前最紧迫的是要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曾撰文谈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特别是创新基础能力依然不足,一些关键技术还存在“卡脖子”问题。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加快从引进创新、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
中国企业改革研究会研究员周丽莎则表示,相比以往,此次研修班透露的信息更加强调“三个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的紧迫性,意味着新兴产业投入力度还将有所加强。未来国有资本将更加注重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发展,推动国有资本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转型的决心。
周丽莎表示,并购重组是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实现国有资本“三个集中”的重要方式。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目标,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的占比要达到35%。
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表示,中央企业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排头兵”,要将国有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与完善中心城市服务功能相关的产业等领域中,以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服务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功能。
“硬科技”并购活力迸发
大型央国企并购重组是为了聚焦主业发展,整合资源,实现提质增效,发挥产业引领作用,推动上市公司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在“硬科技”领域,并购重组有望加强培育先进科学技术。相关企业可通过购买资产或股权实现扩大业务规模、提升市场份额、避免低效竞争,尤其是推动我国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加速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
今年发布的“科创板八条”明确提出,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整合,提升产业协同效应;适当提高科创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着眼于增强持续经营能力,收购优质未盈利“硬科技”企业。
政策发布以来,截至最新收盘日,近20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发布了产业并购方案,涉及芯联集成、普源精电、艾迪药业、三友医疗、惠泰医疗、国盾量子等上市公司,其中芯联集成、富创精密、希荻微三单方案为重大资产重组,亦有多家上市公司计划收购未盈利资产。
集成电路方面,去年上市的晶圆代工企业芯联集成,拟收购控股子公司芯联越州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剩余72.33%股权,对应资产交易价格为58.97亿元,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对芯联越州的持股比例将由27.67%提升至100%。芯联集成半年报显示,公司的主营业务涉及七条产品线,车规级半导体贡献了近五成营业收入。本次公司拟收购的芯联越州主要从事第三代半导体生产,双方的晶圆制造产能形成互补。这笔收购体现了“科创板八条”提高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的导向。
此外,模拟芯片企业纳芯微在收购昆腾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控制权的事项终止后,又宣布拟以现金方式收购上海麦歌恩微电子合计79.31%的股份,收购对价合计为7.93亿元,若交易完成,上海麦歌恩微电子将成为纳芯微的控股子公司。
“全球半导体产业已经形成头部格局,前几名厂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通过并购整合完善产品结构、提升市场份额。科技领域的并购往往是两种思路,一是并购整合与公司主业紧密相关的标的资产,直接把产品线买过来,提升竞争力;二是并购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提升供应链能力,通过强化管理能力,把收购资产发展成业绩新增长点。”一位华东地区投行人士分析称,“在政策支持以外,IPO市场转冷也是科技领域并购活跃度提升的原因之一。”
今年以来,“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政策接连推出,科创板并购重组市场也应声而动、顺势而为,迸发出勃勃生机。据统计,自今年6月“科创板八条”发布以来,科创板新增披露近60单股权收购,交易金额合计超130亿元,交易单数较上年同期增长超一倍。
电力能源领域现多个并购案例
除以上板块外,
日前,上市公司龙源电力公告称,拟收购国家能源集团下属资管公司、甘肃公司和广西公司所持有的山东、江西、甘肃、广西区域共计8家新能源公司股权,装机容量203.29万千瓦,将使龙源电力的合并装机容量增长4.9%,此举将有望进一步扩大公司在绿色电力领域的装机容量规模。公开资料显示,龙源电力成立于1993年,当时隶属于国家能源部,后历经电力部、国家电力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现隶属于国家能源集团。2022年,龙源电力通过换股吸收合并方式正式在A股上市,完成“A+H”两地上市战略。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也于近期密集进行资本运作,意图通过旗下两家上市公司远达环保、电投产融的并购重组,打造新的“清洁能源版图”。
按照重组预案,远达环保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中国电力、湘投国际合计持有的五凌电力100%股权以及国家电投广西公司持有的长洲水电64.93%股权,并向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电投产融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显示,公司拟置入资产为国家核电、中国人寿持有的电投核能100%股权,拟置出资产为电投产融所持子公司资本控股的100%股权。本次重组前,电投产融主要业务包括能源业务、金融业务等。重组后,电投产融现有金融业务将置出,同时注入主要从事建设、运营及管理核电站的资产。
这也意味着,若这两起重大资产重组案顺利落地,国家电投将相较于其他四大发电集团,率先拥有常规能源、清洁能源、氢基能源、核电、水电、煤炭等各领域的上市公司。
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也宣布拟启动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战略重组。
公开信息显示,川投集团是四川首批省级大型投融资运营公司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组改革试点。川投集团下辖川投能源、川投燃电、川投新能源等20多家企业,参股雅砻江流域开发公司、国能大渡河、锦泰财险等企业。2023年,川投集团合并实现营收超过150亿元,总利润超过45亿元,资产总额超过1100亿元。“十四五”时期,川投集团将力争资产规模达到1500亿元、营收达到200亿元、总利润达到50亿元。
能投集团则是四川省能源化工产业的头部企业,旗下拥有川能动力、四川能投发展、华海清科3家上市公司,以及新三板公司华环电子等。业务方面,集团聚焦能源化工核心主业,重点发展电力链、气体链、化工链、锂电链、氢能链五大链条,预计到“十四五”末,能投集团的资产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营收超过1500亿元、总利润超过100亿元。
根据两大集团的现有资产,结合官网和公告等披露的规模和业绩目标,战略重组成功实施后的资产总规模或达到3700亿元;若两家集团顺利实现“十四五”规划,则新公司的总资产规模或超过5500亿元,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