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中资讯

要闻

|市值管理重在主动管理

时间:2024-11-18 20:57

  上周末,中国证监会发布正式版本

  “市值管理14条”最引人关注的,是对主要指数成份股公司和长期破净公司提出了相对“硬性”的要求。对于主要指数成份股公司,应当制定并公开披露市值管理制度,明确具体职责分工、内部考核评价等,并在年度业绩说明会中就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专项说明,同时经董事会审议后披露市值管理制度的制定情况;对于长期破净公司,应当制定上市公司估值提升计划,并经董事会审议后披露。估值提升计划相关内容应当明确、具体、可执行,不得使用容易引起歧义或者误导投资者的表述。

  这里的主要指数成份股公司,已经明确了是指中证A500、沪深300、科创50、科创100、创业板、创业板中盘200、北证50指数中的成份股公司。长期破净公司则主要集中在银行、非银、地产、钢铁、建筑、交运等六个传统行业。其实,这两个相对“硬性”的市值管理要求,就是主要指数成份股里破净的公司,它们的市值管理压力比较大。

  有意思的是,长期破净的指数成份股上市公司,很多属于传统产业,要想利用市场自身因素让其股价恢复到净资产之上,难度也是非常大的。而且,很多行业的联动性非常强,比如银行板块基本都是破净公司,但又有几个有明确的市值管理计划呢?大银行如果不带头,其他银行都不敢动,而大银行又有太多制约因素,难以利用大手笔收购、注销等手段去支撑股价,靠业绩增长更是勉为其难。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市值管理的潜力品种,还是实力雄厚的央国企上市公司。

  早在今年1月份,国务院国资委就明确表示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在前期试点探索、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最关键的是,央企效益好,有利用市值管理提升自身价值的基础。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净利润出现了负增长,但央企却是正增长。

  当然,前面也说了,由于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原因,市值管理不可能坐等市场第三方力量去挖掘股价上涨的空间,市值管理一定是要上市公司主动出击。就目前的经济环境而言,要想企业脱离宏观经济大环境和行业基本面还不是很现实,要想实现主动市值管理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个:一个是通过并购重组资产注入,一个是大手笔回购注销。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一是大央企小公司类上市公司,其实控人有很多未上市的优质资产,可以通过资产注入的方式实现做大做强。二是家底殷实、现金充沛的央企,可以通过不断回购注销的方式提升内在含金量,从而实现估值与基本面吻合的理想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