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为何现在的人对于保险还是有排斥的想法呢?
保险是个好东西,我想大部分人之所以对保险还是有排斥的想法,是他们几乎都认为问题出在保险公司和保险代理人身上。不能说他们这个看法是错误的,但是如果把这个问题单方面归罪于保险公司和保险代理人身上则大错特错了。因为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此。原因如下:
例如车险条款中,存在有限定驾驶员和驾驶范围的条款,这就是典型的“坑”。有些条款限定车主就是驾驶员,如果车子是其他人在开,哪怕是配偶在开,出了车祸,保险公司会以不是“车主在开”为由而拒赔。这种条款让人防不胜防,看起来保费很便宜,其实保障范围被限制得很窄。
在某些重疾险当中其实也存在有这样的隐形的坑,虽然重疾的种类多达150种,甚至达到160种,看上去种类很齐全,但是在给付条件上却设计得非常苛刻。例如规定住院治疗多长时间;必须使用了某种特定的治疗方法;在某种治疗方法上还有治疗次数的要求...因此,即便医院已经确诊客户罹患了某种大病,但是因为不符合给付条件,保险公司还是会因此拒赔。
以上都是保险公司为了让利率设定,符合其预期的利率,而让精算师有意设计出来的,有小聪明却没有大智慧。让被拒赔的客户非常反感甚至愤怒——毕竟有些坑,就算是专业代理人都未见得一下就看的出来,何况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客户。
这其实没啥好说的。因为世上总会有这样一小撮人,他们见钱眼开,见利忘义,看到钱,眼睛一红,心就黑了。这样的人哪儿都有,保险公司也一样存在这样一些人。但是这样的人的存在,就应了那句老话,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被他们骗过的客户怒不可遏。他们给保险公司带来很坏的社会负面影响。
根据历年来《保险公司理赔年报》的数据显示,因为保险公司条款中的“坑”和保险代理人误导所致的保险公司拒赔案件和所有获赔案件比例约为1%左右。
这是到目前为止,给保险公司带来巨大负面影响的最主要原因。自从保险诞生,骗保行为就如影随形,不离不弃。一些骗保人为了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使尽了种种手段。媒体曾经曝光,车险造假,在国内某些地方甚至都形成了产业链。人身保险中,这种现象也是层出不穷。从换名字住院,到找人替自己体检,或者干脆隐瞒病史带病投保。
以上这些骗保人一旦被发现,保险公司拒赔之后,他们往往不思己过,而是怀恨在心,成为了保险公司的铁杆黑粉,他们在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同乡中随时随地的,始终如一的坚持黑保险公司。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人群也在不断扩大,从92年代理人制度引入中国,到现在快30年了,这个骗保被发现的群体不断壮大,已经成了不可小觑的一股宣传力量。
关键是由于他们的宣传对象一般都是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同乡等等,因此他们一般不会去考察骗保人所说内容的真实性,或者就算知道他们是骗保被发现了,也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谁让保险公司那么有钱呢,骗点钱花花怎么了?
根据历年来《保险公司理赔年报》的数据显示,因为投保人骗保所致的保险公司拒赔案件和所有获赔案件比例约为1%左右。
社会感染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指社会情绪的传递过程,具体指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和其他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具有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更喜欢关注一些负面的消息和新闻。中国有句老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就很符合人们对坏事的预期心理。例如今天新闻中有两条内容:一.我国今年夏粮又获得丰收;二.18岁少女失联。毫无疑问,人们对第二条,也就是少女失联的新闻会更加关注。而夏粮丰收的新闻估计很多人会根本没有印象。
同理,当保险公司出现打官司等负面新闻的时候,往往因为“社会感染”的原因,迅速成为社会热点新闻而广为传播。人们都喜欢以弱者心态代入,不问青红皂白、谁对谁错,先痛骂一顿保险公司,再随手转发。脑中唯一留下的印象就是:保险公司不要脸,保险公司是大骗子,保险公司就是两大不赔,这也不赔、那也不赔。连很多压根没有买保险的人也义愤填膺的样子,似乎真的被保险公司骗过一般。
1992年,友邦保险公司入驻国内,带来了残酷的保险代理人制度。有业绩就是宝,没有业绩就是草。独自肩扛公司大旗,在市场上拼搏,小心翼翼的维护着公司的信誉,开单就有收入,没有开单就意味着没有收入。没有底薪、没有医疗、没有养老。《劳动法》提供给劳动者的保障,在保险代理合同中都完全没有。
压力奇大,缺乏安全感、归属感,而且,主动上门推销的方式极易惹人反感,导致社会地位低下。因此这个行业淘汰率高达70%左右,这也是保险公司一直持续不断增员的原因。离开这个行业的人,大多对这个行业也没啥好印象,往往留下的一句话就是: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