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观察丨双料通威入局 组件江湖求变:不是“搅局”是格局
以3.96亿元中标广东省电力开发有限公司2022年第三批光伏组件采购;9月20日,以1.97元/W的单价中标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度第四十四批集中招标,采购容量为120MW……随着中标一连串大单,通威也大举切入了组件。
通威太阳能以第一中标候选人入围华润电力第五批光伏组件集采,中标价格为58.27亿元,折合1.942元/W。这也被业内人士解读为通威入局组件的标志。
广东省电力开发有限公司2022年第三批光伏组件采购中标候选人公示显示,标段一合计采购量为200MW,交货时间为今年9月~12月。项目第一中标候选人为通威太阳能有限公司,投标报价为39620万元,投标单价为1.981元/W。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度第四十四批集中招标候选人公示。通威太阳能以1.97元/W的单价成为唯一中标候选人,采购容量为120MW。
通威股份发布公告,公司拟与盐城经开区管委会签署高效光伏组件制造基地项目投资协议书,拟投建25GW高效光伏组件制造基地项目,建设周期为24个月,预计固定资产投资额约为40亿元。
大唐集团陆续公布2022年四季度P型、N型光伏组件招标采购及陕西2022-2023年组件打捆采购中标候选人名单。通威太阳能也是入围的6家企业之一。
东兴证券认为,通威入局国内市场,将压缩组件环节新进入者的盈利空间,提升组件行业的准入门槛,短期利空二三线组件企业,长期也将影响一线的竞争格局。但目前全球能源发展安全、清洁、低碳、高效的方向已确立,在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光伏新增装机将持续增长。在组件环节,通威股份、隆基绿能具有一体化的成本竞争优势,将受益行业的快速发展。
垂直一体化:是方向也是龙头的游戏
垂直一体化是方向也是龙头的游戏,不是谁都可以推行,曾经的赛维LDK就是一体化发展失败的典型。从硅料、硅片、电池片到组件,赛维LDK全都要自产。结果,仓促的一体化只能说一地鸡毛。
如今,双碳背景下需求侧增长迅猛;供给侧,技术进步、产能扩张之下降本增效显著。在光伏大时代下,一体化已是趋势。
垂直一体化的好处在于,采取这种战略后,企业将外部市场活动内部化,可以获得内部控制和协调的经济性以及节约交易成本。
因此,内部管理能力,是决定垂直一体化成败的关键因素。只有管理能力强,才能让内部化成本低于交易成本。否则,一体化战略下,公司内部交易反而效率更低,并拖累公司其他业务,使得公司有限的资源没有用在刀刃上。
通威的管理之出众,在行业内尤为知名。2013年,通威并购赛维LDK合肥工厂,仅2个月后,第一条生产线便调试成功。正式投产后,团队立下了3个月为限的“军令状”,带着电池片样品往返于各地几大中游厂家之间,一家一家征求意见并反馈给技术和生产部门。通常上午在一个城市谈业务,下午出现在另一座城市,最频繁的时候一天跑4个城市,业绩就这样一点一点跑了出来。2014年,通威太阳能重组后首年实现盈利;2015年成为国内电池环节盈利能力最强的公司。
此外,垂直一体化,更是“有钱人”的游戏,一体化意味着公司在多个细分领域同步出击。若公司资金实力不够雄厚,有限的资源、资金多路出击,只会在各个方向上受阻。只有拥有足够的资金、足够的人才、足够的资源,才有资格谈垂直一体化。
可以说,垂直一体化,就是巨头的游戏。“拥硅为王”,通威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毋庸置疑。
彭澎认为:“过去三年,通威在硅料端积累了非常高的现金利润,这些利润都是现金,都是已经兑现了的。那么通威如今在进入组件之后,有足够的‘子弹’来推这个市场,也能承受比较长周期的市场培育阶段。这个市场培育阶段就是通威从一个组件新品牌,到客户接受的这段时间。”
十余年来,中国光伏筚路蓝缕,终成制造、装机、发电世界第一。期间有人一路成长,也有人黯然退场。打败你的,可能不是对手、不是同行,而是固化的思维、落后的观念。通威入局组件,有人认为是“狼来乱市场”,也有人认为是“鲶鱼活水塘”。观点有分歧是正常的,但可预见的是,行业将形成新的格局,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能源发展也将因此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