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桂浩明:香港“红底股”因何光彩夺目
近段时间,香港股市表现活跃。其中,“红底股”的走势更是光彩夺目,不乏连续大涨的品种。这一状况引起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而观察其表现对A股市场也颇有启发,值得进行一番深入的分析。
所谓“红底股”,是香港证券市场中的一个俚语,特指股价超过100港元的股票。在香港,面值100元的港币采用红颜色作为底色,于是也就有人把股价高于100元的股票称为“红底股”,其含义相当于A股市场上的“百元股”。
港股的价格分布是比较分散的,总体而言则是低价股较多,甚至还有价格不足1元的“仙股”;相比之下,高价股就显得比较少了,从最新统计来看,“红底股”的数量在27只左右。不过,这些股票却是港股市场的焦点,集聚了大量的资金参与操作,且热度还在不断升温,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市场的总体回暖。港股前段时期下跌较多,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估值洼地。而今,在各项利好政策的推动下,香港经济企稳回升,各路资金不断回流,连接内地资本市场的“港股通”也十分热闹,有不少内地资金由此“南下”,对于推升港股市场的回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之所以“红底股”会表现得特别突出,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几年“红底股”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是地产、商贸类企业占了较高的比例,而现在则是属于“新经济”范畴的品种数量不断增加。
细看时下“红底股”的名单,有好多家就是在去年上市的公司。它们的主要经营活动发生在内地,属于标准的中资企业。同时,这些企业的业务范围主要是高科技领域,涉及新能源、智慧医疗等前沿领域,并且都具有相应的规模以及良好的效益。
在以往,港股市场中也并不缺少业绩良好的公司,但它们大都是金融、房地产及商贸企业,客观上这也是香港长期以来的经济支柱产业。但这些年来,香港的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变化,科技企业逐步增加,而在香港股市中,来自内地的企业更是大幅增加。如果说在以往的一段时间,基于内地本身的经济结构以及香港市场的偏好,内地来港上市的主要还是传统产业中的企业,一度“内房股”还占了较高的比例。但在这些年,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选择到香港上市,这里既有国际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内资企业充分利用香港资本市场的考量。从巩固并加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角度出发,这样的安排也具有积极意义。
也正是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两年内地高科技企业不少来到了香港资本市场,它们一方面在这里获得了融资支持,另一方面也为在香港交易的各国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机会。其中一些具有独到优势的科技股,在香港市场获得了广泛的追捧,很快就跻身于“红底股”的行列之中,成为港股市场中的一条靓丽的风景线,为香港股市的活跃与走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今年年初以来,香港股市的走势要强于沪深股市,其中最为突出的还是香港恒生科技指数。这个代表了上市科技公司走势的指数表现相当凌厉,这个事实也表明,内地科技企业在香港得到了高度认可,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开始被重新定义。与此同时,科技股也在改变“红底股”的构成,为香港证券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由此,投资者也很自然地联想到,在A股市场中,近期科技股的表现相当强劲,这里固然有DeepSeek对行情的引领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相当数量的科技股在这个过程中被投资者所重视,获得了充分表现的机会。这种状况与香港的“红底股”行情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相应的价格还没有那么高而已,而这不正是在给A股的投资者以信心上的激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