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中资讯

动态

澳洲联储“前车之鉴”!日本央行YCC或以失败告终

时间:2022-06-21 20:39

  在澳洲联储重新评估此前放弃的控制收益率曲线(YCC)后,日本央行应该及时洞察到,控制收益率曲线可能会以多么糟糕的结果收场。

澳洲YCC效果评估

澳洲联储周二公布了对其20个月的YCC试验的评估结果。澳洲联储在一份报告中表示,退出控制三年期收益率目标的做法是无序的,并造成了一些声誉损害,并补充称,不太可能再次部署这样的计划。

2021年11月,澳洲联储今日早些时候宣布放弃其债券收益目标,即取消2024年4月到期债券0.1%的国债收益率目标。有财经媒体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澳联储、日本央行和其他各大央行在市场动能增强时维持收益率目标的难度激增。当时主要经济体通胀压力加剧,引发全球债券崩盘。澳洲联储洛威在当时的一份声明中承认,他实际上是在向市场力量低头。

作为审查的一部分:

澳洲联储同意在作出政策决定时加强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全面考虑,特别是在涉及非常规政策措施的情况下;

研究发现,尽管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都达到了目标,但“2021年底的退出是无序的,与债券市场的波动和市场的一些混乱有关。这次经历对澳洲联储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随着市场重新评估其对现金利率前景的看法,收益率目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减弱,澳洲将在2022年晚些时候审查其债券购买计划。

澳洲联储将三年期国债收益率作为支持澳大利亚经济度过新冠肺炎的一系列政策的一部分。这一目标旨在扩大当时现金利率下调的影响。

尽管澳洲联储委员发现这一策略在这20个月的大部分时间都有效,但结局却很混乱,让一些投资者损失了资金,引发了市场的失望情绪。

澳洲联储还因其前瞻性指引而受到批评,该指引暗示利率将在2024年之前保持在历史低位,YCC项目强化了这一观点。

收益率目标和“核心预测”(预计2024年之前利率不会上升)的组合,盖过了强调前瞻性指导是基于经济状况、而非日历的努力。这突显了支持收益率目标所需的强硬措辞与基于政府的前瞻性指引之间的内在紧张关系。

在疫情之初,洛威表示,2024年之前利率不太可能上升,并在去年年底仍坚持这一观点,而经济学家和交易员的预测比洛威更有前瞻性。飙升的通胀最终迫使澳洲联储在5月份加息25个基点,随后在本月又加息50个基点。

澳洲联储为日本央行预演?

澳洲联储周二称,因为澳洲联储一直坚守一个市场参与者不再相信的目标,无序退出收益率曲线控制,此举损害了澳洲联储的声誉。澳洲联储补充称,这种影响可能会削弱该行未来承诺的效力。

市场人士押注日本央行的收益率上限目标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同时其他央行也在加息;以此为例,澳洲联储的报告显示出YCC结束之后危险仍存在。

尽管到目前为止,日本央行已经表明其长期框架远比澳大利亚的更具弹性,而且有许多重要的差异,但澳洲联储的评估仍显示出缺乏灵活性和市场力量的缺陷,足以压倒央行官员的最佳意图。

住友人寿保险分析师Hiroaki Muto表示:澳洲联储得出的结论是,退出YCC将非常困难。

日本央行上周支出创纪录的10.9万亿日元,以捍卫其对10年期日本国债0.25%上限的控制,同时坚持将利率维持在最低水平以支撑经济。自2016年9月日本央行认为需要一个比量化宽松更可持续的政策框架后,就一直以收益率为目标。

不过,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在上周的会议后坚称,日本央行对收益率的控制没有受到威胁。黑田东彦表示,即使海外收益率上升,我们也能维持对收益率曲线的控制,方法是购买所需数量的债券,并进行固定利率购买操作。

在黑田东彦积极刺激通胀计划的巅峰时期,日本央行每年购买约80万亿日元的债券。如果再次达到这一水平,并保持在这一水平,同时捍卫YCC,那么有关该框架比量化宽松更可持续的关键论点将很难捍卫。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领导的政府已经意识到,公众对物价上涨的担忧正在侵蚀其支持率,日元走软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日本央行对收益率的控制,从而推高了本已飙升的能源和进口价格。如果岸田文雄对日元下跌失去耐心,政治压力可能会迫使日元汇率调整或在债市空头有机会推翻日元之前结束YCC。

岸田文雄和黑田东彦此前会面,就目前对日元和货币政策的担忧,维持了一致的立场,他们重申了在外汇问题上的联合阵线。

澳洲联储表示,已花费360亿澳元(合251亿美元)在大约20个月的时间内保护其三年期收益率目标,直到放弃几天后,才于11月正式宣布放弃。虽然这只相当于澳洲联储大规模购债计划(其中包括量化宽松计划)的10%,但将YCC目标与前瞻性指导挂钩是限制该措施灵活性的因素之一。

澳大利亚央行还表示,在疫情期间制定政策时,它本应尝试建立更广泛的情景模型,以便更灵活地应对前景变化,避免在政策正常化时引发市场大幅波动。

Muto认为:“当你试图支撑经济时,YCC是一项非常有力和有效的政策。但在不再需要的时候试图退出,必然会引发市场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