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专访阿里巴巴集团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主席、集团战略规划总裁陈
阿里巴巴集团发布了。这份首次系统性披露阿里巴巴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信息的ESG报告,其中提出“要创造商业之上的价值”。在这个“23岁”的互联网巨头看来,ESG不仅是一把围绕价值、责任和风险的标尺,更是一座通往未来的桥梁,同时还是走向102年的重要基石。
由此,阿里巴巴已经将ESG定位为公司长期发展的基石战略,这到底意味着什么?社会各界对阿里巴巴的ESG实践尤为关注。ESG对于阿里巴巴而言,是回应资本市场的需求,还是公司战略与价值的重构?公司作为平台经济的龙头,在推动ESG的过程中有什么经验?对各利益方有哪些影响?提出的15年减碳15亿吨目标如何实现?
针对这些问题,
阿里巴巴集团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主席、集团战略规划总裁陈龙
ESG为“102年”目标提供行动指引
NBD:阿里巴巴出于什么考虑,将ESG定位为公司长期发展的基石战略?公司对ESG的定义和内涵,是怎么理解的?
陈龙:首先,尽管ESG的制定标准在全球有很多的探讨甚至争议,但是ESG的理念已经几乎被所有国家所认同。对企业来说,ESG像是一面镜子,从社会的视角反射出自己要做的事情应该如何去定位、去执行。在过去,社会责任和企业的商业活动之间有什么关系是很难衡量的。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ESG的内涵是用社会的视角来理解企业,而不是从企业的视角来看世界。也就是说,从外而内来审视社会需要什么,企业又贡献了什么,具有什么社会价值。
其次,简单来说,ESG的本质又是解决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即这二者之间均衡发展,同时兼具效率和公平,这和我们国家提出的双碳战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一致。ESG相当于把这些内容落地成一个可衡量的框架,帮助企业在保护环境、助力社会和做好自己三方面形成可行动的规划。
阿里巴巴的愿景是想做一个102年的好公司,但是具体怎么个活法,核心轴是什么,如何和社会形成共识,都需要深思熟虑。ESG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的框架和行动指引。
NBD:您刚才提到了阿里巴巴的愿景是做一个102年的好公司,在您看来,践行ESG理念的重点是什么?结合ESG理念,公司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达成这一目标?
陈龙:当前全球ESG实践围绕两个重点挑战,一是气候变化为核心的环境挑战,二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就是非均衡发展的挑战。阿里巴巴在其中的角色是一个科技公司,应该做的是缓解挑战带来的压力,这也是这个时代赋予科技公司的定位。
我们认为,如果要成体系、规模去应对挑战的话,需要建立三个支柱。第一是要定义社会责任,因为一个公司不可能履行社会上的所有责任,因此需要对具体事项进行排序:企业有能力做什么、哪些更紧要等,这需要去从社会角度去看。第二是用好科技。没有科技,就没有效率。如果只是单纯做一个样板工程,或者只停留在战略讨论的层面,实际上没有办法有效解决问题。第三,参与者生态也同样重要。阿里巴巴在去年的双碳报告里面用了一个词叫“参与者经济”,意思是只有考虑到各相关方的利益,激发各方都能参与,才能成体系、成规模地解决问题。
作为一个平台型公司,阿里巴巴相对的长处是聚合大家的力量、聚沙成塔。我们意识到,平台公司应该是践行ESG的一片优质土壤。
“参与者经济”意味着长期主义价值观
NBD:日前,阿里巴巴发布了首个ESG报告。想问一下,您对阿里的ESG报告打多少分?您刚刚提到“参与者经济”这个概念,能否进一步阐释这个概念,以及它和ESG的关系?
陈龙:我觉得我们的诚意和初心是90分。但离实际上能做到的,还有很大距离。我们希望在今后很长的时间,能够持续地去做这些事情。我们第一次全面写这样一个报告,是花了很久才想清楚的。所以它只是一个出发。
基于“参与者生态”的ESG,意味着长期主义的价值观。比如,客户第一就非常具备ESG精神,这需要长期主义的价值。但是客户第一,在短期有时候会牺牲商业利益。长期来说,坚持客户第一的价值,会带来最好的商业利益。最终,我们把这些做好了,才会真正让企业持续繁荣。做一家负责任的科技公司,这是我们的承诺,这意味着企业的命运和社会责任就融为一体,不可分离。
我们通过梳理和反思发现,企业如果有长期主义的价值观,基本上都是非常符合ESG精神的。
NBD:关于ESG信息披露的平衡性原则,很多投资者非常希望了解到公司的非财务性风险。但我们发现,很多ESG报告只说一些积极的方面,那么,阿里巴巴怎么把握风险性的非财务信息的呈现?
陈龙:ESG是可衡量的,就像财报一样每年得报。ESG要披露的指标有上百个,是跑不掉的。企业按照这个指标体系,去做得越来越好,但它也是有节奏的。而且不同指标体系,欧洲、美国、中国香港还不完全一样,我们也在不断进行交流。从根本上讲,你怎么去做,需要一个机制来保障。
我举个例子。比如,就像中国的整体经济活动一样,阿里排碳没有达峰,还在增长,我们会讲我们怎么办,这跟我们承诺的目标是两件事情,也不矛盾。我们要去达到它,但是我们现在没有达到它,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
“15年减碳15亿吨”不是线性关系
NBD:阿里巴巴披露,ESG实践体现在7个方面,即“阿里巴巴ESG七瓣花”,其中,“修复绿色星球”排在首位。阿里也推出了“88碳账户”“能耗宝”等助力双碳战略的项目。那么,阿里巴巴在双碳方面制定了什么目标?
陈龙:去年12月,阿里巴巴做了三个承诺,首先是希望不晚于2030年,达到在范围1和范围2达成自身运营的碳中和;第二是实现范围3碳强度减半,以及云计算范围1、2、3的碳中和,给社会提供一朵绿色的云;第三,推动消费者和供给侧形成绿色商品和生活生态,我们把它称为范围3+。这个目标不在公司的范围1、2、3统计范围内,但我们愿意推动和设立目标,这是一个平台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总的来说,阿里巴巴希望实现15年减少15亿吨碳排放的目标。
NBD:计划15年范围减碳15亿吨,相当于每年减1亿吨,这是一种线性关系吗?具体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得出这个结果的?
陈龙:15年15亿吨的目标,我觉得存在一个节奏的问题。我们内部推算过,刚开始的数据不可能一下呈现爆发增长,比如第一年可能达不到减排1亿吨的量,而只能减少几千万吨,到后面可能才会提速。这不是线性关系,而是通过平均估算得到的结果。
所以我们首先所做的是落实方法论,把如何科学衡量、怎么去做、什么是最有效的机制跑通。
碳达峰越快越好,但不会一蹴而就
NBD:阿里巴巴要在2030年前实现范围1和范围2的碳中和,那么公司预计还要多长时间才能实现碳达峰?
陈龙:因为2030年需要实现范围1和范围2的碳中和,碳达峰肯定是越快越好,应该还有几年的时间。我认为,大家需要明确的是,碳达峰这个新战略的推进,需要结合业务的发展,研发相关的技术,并构建匹配的机制。
阿里巴巴是去年12月份才承诺相应的目标。前两年至关重要,属于投石问路阶段,需要摸索清楚技术和机制。不过我们内部有一定预期,在今后的一年多,会更准确地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达成,整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NBD:那么,在您看来,要践行范围3+的承诺,又需要解决哪方面的问题?
陈龙:需要考虑各方面的问题。因为范围3+属于新生事物,测算方式和结果必须经由社会认可,是科学、可衡量、透明的。我们已经和专业机构构建了明确的范围3+概念框架,但各种可能的范围3+场景的减碳计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易用的工具,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制定过程和衡量标准需具有权威性和透明性,不然就不具备真正的价值。阿里巴巴积极参与相关计量标准的推进,和专业机构共同研究相关针对不同场景的计量方法学,组建了独立的专家委员会开展评审,同时开发了以开放共享为主要目标的OPEN C+计算引擎。
另外,前面提到,范围3+包含了消费者和商家、厂家等,属于一种复杂生态系统。所以如何让各方共同参与还需要探索,效果可能会在一年后才有所体现,我们也将聘用外部审核机构来对这一效果开展认证。
NBD:如果范围3+相关的测量标准能够落地,会带来什么影响?
陈龙:我觉得会促进更多企业参与。当这些标准出来以后,有的具有共通性,有的是要在特别的场景里去做一些落实。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推动一套数字化的衡量标准落地,能够在各方广泛应用。
总之,我认为ESG报告只是一个起点,最重要的是把提到的内容脚踏实地做好,不能沦为形式主义,不能纸上谈兵。我们有信心把这件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