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中资讯

业界

江南新材 为何仍要募资扩产?

时间:2024-11-13 08:13

  上周五,有三家企业集体上会,均顺利通过,年内上会企业家数由此增加至 52家,其中有46家企业顺利过会 ,年 内 过 会 率 增 加 至88.46%。本周共有两家企业将在11月15日上会,其中拟登陆上交所主板的江西江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遭到业内普遍质疑。

  江南新材本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3643.63万股人民币普通股A股,募集资金拟投向年产1.2万吨电子级氧化铜粉建设、研发中心建设、营销中心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等4个项目。

  从项目投资总额来看,年产1.2万吨电子级氧化铜粉建设项目是此次江南新材最重要的募投项目,也是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项目。但该项目的建设必要性遭到业内广泛质疑。对此,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产车间和生产配套设施建设,以及装修、生产设备购置、生产相关人员招聘和培训等。该项目将提高公司电子级氧化铜粉产能,从而满足境内外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提升规模效益、增强公司的竞争实力。该项目拟投资总额为17914.03万元,建设期为36个月。

  对于江南新材的募投项目,有市场人士指出,目前公司的氧化铜粉的产能利用率已经下滑至83.49%,产能已有部分闲置。同时,行业产能持续释放,叠加下游消费电子市场景气度不佳,导致行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公司在产能利用并不饱和的背景下,通过募投项目大幅扩产,或将因为产能进一步扩大而无法实现顺利销售。在产能闲置问题更为严重后,将对公司业绩形成进一步拖累。

  江南新材也表示,如果募投项目实施因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组织管理不力等原因出现无法及时完成的情况,将对公司经营计划的实现和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募投项目建成后,公司的资产规模也将大幅增长,相应地,每年将新增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金额共计1730.62万元。在募投项目完成后,公司新增产能将逐步释放,投资效益将逐步体现,但若因项目管理不善或产品市场开拓不力而导致不能如期产生效益或实际收益大幅低于预期,则新增的固定资产折旧及无形资产摊销将提高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公司将面临短期内盈利能力下滑的风险。

  江南新材业绩的大幅波动也是业内的主要关注点之一。

  从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2021年至2023年,江南新材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62.84亿元、62.3亿元和68.17亿元,其中2022年和2023年同比变动幅度分别为-0.86%和9.43%;同期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47亿元、1.05亿元和1.41亿元,其中2022年和2023年同比变动幅度分别为-28.83%和34.83%。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缓慢,净利润则在2022年出现大幅下滑后开始回升,但2023年的净利润仍不及2021年的水平。

  更值得关注的是,京南新材常年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处在负值状态。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分别为-5.7亿元、-5.8亿元和-8.22亿元。公司不仅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而且还在大幅增加。

  江南新材表示,公司的经营业绩与未来的成长均受宏观经济、行业政策及市场供求变化、业务模式、原材料价格、技术水平、产品质量、销售能力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公司面临更为复杂的发展环境,包括2021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2022年第二季度交通、物流中断导致的铜材供需失衡等情况,对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江南新材的业绩仍有大幅波动的可能。

  江南新材在招股书中指出,如果未来出现自然灾害、社会特殊事件等极端情况,或因为其他不可抗力的外部因素导致采购端供需平衡发生紊乱,或是铜材在短期内出现极端波动的行情下,若公司供应链管理与生产、库存管理等制度无法有效实施,并叠加重大客户应收款项回收不及时或发生坏账等因素的影响,从谨慎性角度考虑,将可能导致公司收入、毛利率、净利润等财务指标大幅下滑,从而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有可能出现上市当年营业利润下滑50%以上甚至发生亏损的情形。

  与同行业上市公司相比,江南新材的研发费用率可谓十分突兀。

  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江南新材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31%、0.35%、0.38%和0.37%。同行业上市公司2021年至2024年的研发费用率平均值分别为1.89%、1.88%、2.1%和2.16%。由此可见,公司的研发投入力度与行业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

  江南新材表示,研发投入力度与同行业上市公司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公司的主要客户均为合作年限较久的稳定客户,对公司已成熟的产品具有稳定的需求,因此,公司研发费用不高。

  然而,在招股书技术创新

  江南新材自相矛盾的表述,遭到了业内诟病。有分析指出,按公司自身说法,成熟产品有稳定需求,但如果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加大,公司在研发上的缺失可能会导致竞争力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