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美国301条款调查下,SiC产业格局变动
在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第一个任期(川普1.0时代),美国对半导体碳化矽(SiC)实施了严苛的出口管制,严禁向中国出售。这一禁令反而激发了中国发展SiC产业的决心。
中国SiC供应链的业内人士回忆,当时的中国SiC产业深陷量产困境,不少企业已萌生退意。可特朗普的禁令,让包括如今中国前五大SiC长晶料源厂在内的企业得以继续发展,并迅速崛起,在全球舞台崭露头角。
2023年前,全球SiC产业都被长晶良率难以掌控的难题所困扰,成本居高不下,能够成功实现量产的企业屈指可数。其中,美国的行业龙头Wolfspeed以及排名第二的Coherent(前II VI),堪称行业标杆。
图源:法新社
2024年成为了全球SiC产业的关键转折点。中国的SiC长晶新产能大量涌现,至少超过全球需求的一半以上。这一发展态势,使得中国市场陷入供过于求的激烈竞争,6寸基板价格一降再降,即便 “骨折价” 也难以寻觅买家,全球SiC报价也随之大幅下滑,整个产业格局由此发生了深刻变化。
如今,中国在SiC半绝缘领域已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导电型SiC也因搭上电动车、太阳能逆变器等产业一路高歌猛进。在当下主流的SiC基板领域,山东天岳、天科合达、同光、烁科、三安光电等中国企业脱颖而出。
时过八年,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再次上台,在政策上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然而,针对中国成熟半导体制程、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矽启动的301条款调查,并未被叫停,使得该调查继续运作的可能性大增。
从供应链视角来看,此次301条款调查对全球SiC产业的影响可谓深远。美国的SiC料源制造业者迎来了重大利好,Wolfspeed这样的行业龙头,以及Coherent(前II VI)——目前其25%的股份由日本汽车一级供应商电装(Denso)、三菱持有,还有被韩国SK Siltron收购的杜邦SiC等企业,都将凭借关税保护,筑起抵御中国低价料源冲击的壁垒,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正面效益。
然而,美国整合元件厂(IDM)却陷入了两难境地。这些企业自制料源比重偏低,原本计划借助中国料源,大力推动自身SiC业务的扩张,后端SiC晶圆制造、元件及模块的IDM厂以及IC设计业者们,都对中国的优质低价料源寄予厚望。但如今,301条款调查、关税问题将导致材料成本上升,给它们的经营带来了更大压力,像安森美(Onsemi)以及近期并购加州TSI资产投入SiC的博世(Bosch)等企业,都深受其害。
一直以来,这些IDM厂对同为IDM的Wolfspeed心态复杂。一方面,为了确保生产不受影响,它们不惜斥巨资签订供货协议;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忧自身的SiC竞争力,会因料源被Wolfspeed掌控而大打折扣。
当Wolfspeed成为全球首家实现8寸SiC料源量产的企业时,这种矛盾达到了顶点。起初,Wolfspeed选择不对外销售8寸料,这一策略引发市场种种猜测,有人质疑其8寸产品质量不过关,也有人猜测企业是想将优质产品留作自用。尽管2024年年中其策略有所转变,开始向一级IDM厂供货,但市场的疑虑依旧未消。
为了摆脱对单一料源的依赖,这些IDM厂纷纷积极寻找或培养其他替代料源,已实现稳定量产的中系厂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它们重点接触的对象。2025年,中国8寸SiC晶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被中系厂视为真正实现大规模接轨国际的关键契机。然而,随着美国301条款调查的持续推进,美国的这些IDM厂未来或许不得不重新回头,寻求Wolfspeed等美国料源制造业者的支持。
只是,这些美国料源如今也面临着尴尬的处境。由于生产成本等因素限制,它们难以像中系厂那样提供低成本料源,但出于关税以及美国本土市场的考量,IDM厂又不得不硬着头皮采用,陷入了无奈的选择困境。
目前,主流6寸SiC料源在中国市场严重供过于求,价格暴跌,不过这些料大多未能有效进入上述IDM业者手中。面对这一市场现状,不少中系厂将目光投向了8寸SiC,将其视为接轨国际的关键突破口,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全力投身生产。从技术层面分析,8寸面积大于6寸,在规模化生产后,能产生更为显著的成本效益。
值得关注的是,行业龙头Wolfspeed因量产良率难以有效掌控,加之8寸生产成本过高,正面临着严峻的财务压力。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系厂对自身8寸SiC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添加小助手申请进群
(—规格书查询、免费发ic供应/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