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中资讯

要闻

冬游黄河 遇见黄蓝交汇

时间:2025-02-11 08:37

  冬季的黄河水流减缓,泥沙沉积,河水不再像夏季那样浑浊湍急,而是显得清澈而平静。河面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灰白的天空和两岸的冰雪,时间在这里也变得缓慢起来。

  今年春节,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历史。她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更是文化上的象征。

  然而,天公不作美。腊月二十八,一场大雪让东营市的气温骤降。在大年三十出发当天,海边温度一度低至零下10度,并伴有海面大风,出海异常危险,于是只能顺着孤东海堤一路北上,退而打卡电视剧

  大年三十的东营市孤东海堤,人烟稀少,寒风凛冽,但岸边的渔船贴上了春联和福字,为萧瑟的除夕增添了年味。

  被风雪包裹的孤东海堤与电视剧中的景象大相径庭,被冰雪包裹的堤岸和岩石,在海浪拍打后形成厚厚的冰层,游人只能匆匆拍照留念便迅速离去。

  本以为这次旅行会留下遗憾,没想到峰回路转,顺着孤东海堤一路北上,竟意外地遇见了那道淡淡的黄蓝交汇线。虽然不如夏季那般醒目,但在这冬日的萧瑟中显得尤为珍贵。

  据了解,受黄河水量、含沙量、潮汐等客观因素制约,每年从黄河乘船出海观赏黄蓝交汇奇观的时机不多。特别是在冬季,由于黄河的水流减缓,黄河带来的泥沙不再大量输入渤海,从而使得黄河和渤海的分界线变得不太明显,看到黄蓝交汇奇观的概率也就大大降低了。

  然而,在孤东海堤的冰雪世界中,仿佛看到了黄河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那是一种在冰雪中依然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种在寒风中依然熠熠生辉的文化。

  众所周知,黄河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黄河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看到了地理上的黄河入海,一行启程前往东营市黄河文化博物馆,探寻黄河文化。

  黄河在地质年代由许多湖盆水系演化而成。经过若干年的河道变迁,保留至今的干流中较大的湖泊只有河源区的扎陵湖、鄂陵湖和下游的东平湖。青海省玛多县境内的扎陵湖与鄂陵湖,被誉为黄河源区的姊妹湖,系高原淡水湖。

  目前,黄河主要支流共计76条,其中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甘肃省境内的支流较多。四川省境内也有黄河支流,名为白河,河流长度269.9千米,集水面积5488平方千米。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文化则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黄河流域的历史源远流长,留下了种类丰富、价值独特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诞生和发展核心区域,黄河流域不仅是中华文明和国家的起源地,也是中国城市和商业文明的核心区,以及传统思想的起源和传承的中心。黄河流域因此成为文化交融之地、文明辉煌之乡和人文荟萃之区。

  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黄河流域是最早形成国家形态的地区之一,并在此基础上辐射成长,形成了多民族国家的共同意识与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思想的根魂。黄河流域长期以来是中国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中心。著名古都如郑州、西安、洛阳、开封、安阳等均位于此地。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是思想文化最为发达的区域,齐鲁地区成为儒家文化的中心,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创始人和传播者也集中在此地。

  从黄帝时代到北宋时期,黄河流域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上始终走在中华民族的前列,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一直位于此地。黄河文化通过开放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不断丰富自己。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文化融入了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以及江南文化。隋唐时期,黄河文化在吸纳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文化交流,以开放的姿态借鉴全球文明成果。

  生态文旅 绿色旅行新思路

  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文化层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本源意义,这是由黄河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

  黄河入海口附近是世界上重要的候鸟栖息地,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是我国最年轻的湿地,更是著名的鸟类国际机场。每年11月到次年3月,都会有千百万只鸟儿来这里繁衍栖息。为了保护鸟类,钻井工人在平台上专门设立了鸟类驿站,用无害的废旧物料搭建鸟窝,为候鸟栖息和越冬提供爱心助力。

  政策上,东营市在全国率先编制

  2024年,东营深掘黄河入海、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探索文旅+生态特色路径,实施总投资97.8亿元的景区提升、业态培育等项目28个,举办了国际观鸟季、赶海拾贝季、孙子文化旅游节、黄河廊道体验游等活动。

  近年来,东营市深耕黄河入海人文沃土,将文化两创推向新高度,培育孵化ODO文创、河海故事等新兴文创企业,小鸟的朋友磕头机神文创成为游客新宠,销售产值突破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