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教育何为?中大发起了一场“群聊”
昨日,中山大学举办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全球校友会会长论坛等系列活动。其中,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以“开放共享·创新融合·共创未来”为主题,来自全球48所国内外大学校长或校领导、多个国际组织、协会、联盟等机构负责人,共计120位专家学者出席,共同探讨高等教育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浪潮。
人工智能确实是当今世界一大浪潮。
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在致辞中提到,“作为知识传承和创新的主体,引领未来是大学的使命所在,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他还表示,世界高校间应当继续坚持开放共享的大方向、提高创新融合的贡献力、增强共创未来的责任感,共同把大学建设得更好,为应对时代变革,引领人类未来贡献力量。
教育部国际合作和交流司司长杨丹在其发言中也提到,未来的大学应当具备“更智慧”“更人文”“更国际”三大特点。
杨丹还引用了一句古老的希腊谚语说:“当变革之风吹来的时候,有人造风车,有人筑高墙。希望我们都成为造风车的人。”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杰马里·莱恩在致辞中说,“人类面临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基础领域研究方面加大研究、培养人才。长期的科研合作对科技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一名科学家,杰马里·莱恩认为,科学理性的态度才能推动社会进步。“人们需要善用技术,但不能被技术所掌控。”他说,“人是由人来定义的,而不是技术。”
高校的教学研究、人才培养,也需要有优先次序,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能集中力量发展最优先的思想。
在后续的论坛讨论环节中,中山大学副校长郑跃表示,近几年中大不断地在推进人工智能专业学科的建设。
比如,有关人工智能专业的专任教师超过300位,在校本硕博学生约8000名,还建成了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根据最新
在回应
高松还在论坛发言中还谈到自己的一些思考,以及中大在人工智能上的实践。他说,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在教育里,人工智能既提供了机遇,必然也会带来挑战。作为大学,要积极用人工智能赋能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中大希望做的,是要将人工智能融入通识教育,使之成为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为每个专业的同学提供人工智能的通识课程,同时也要让人工智能与各个学科相关专业的课程相结合:包括在教育上可以开设人工智能加交叉专业等。
但高松也表示,应该避免出现过度依赖人工智能,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伦理、诚信等方面的问题。
在分论坛的讨论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商学院院长Jamie Darin Prenkert提到,该校将人工智能嵌入教学课程的程度分成了3个层次,即允许使用、有思考地使用、禁止使用。教师需要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是否允许学生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以及允许使用人工智能的范围和要求、引导学生使用人工智能的操作方法。
Jamie说,部分美国高
参加此次校庆活动的Jim Walker是法国里昂第二大学的副校长和社学语言学教授。他向
他说,自己在几年前第一次接触到人工智能这个概念时,从未意识到它会给教育界带来如此深远的改变,甚至会有些害怕,“人工智能会带来许多问题”。
现今,不论是法国还是世界的其他地方,人工智能已经逐渐深入生活的许多部分,比如语言翻译、可视化的生成。作为大学老师,更多的还是会鼓励学生有效利用工作,不仅如此,老师也需要和学生一起学习。
“现在我意识到,我们不应该害怕人工智能,我们可以接受它,并从人文和社会的角度,尝试与它共处。”
Jim Walker还表示,很高兴能够看到中大这样一所百年大学能在人工智能上做如此多的投入。这让他对未来充满期待。
未来已来。从个性化教育的争论到教学工具的设计、教学思维的转变,人工智能与高校教育该如何融合,摆在了全球教育界的面前。如今,共识已成,难题未解,人工智能融入校园的新路探索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