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中资讯

要闻

警惕“征信修复”骗局 维护良好信用

时间:2024-09-11 21:04

  为切实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及风险防范能力,营造和谐健康的金融环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9月联合开展“金融教育宣传月”活动。

  宣传金融知识、揭露诈骗手段能够使公众提高警惕,避免财产损失。在大数据时代,无论是贷款买房还是申请信用卡,良好的征信记录都是必要的。然而,这也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近年来,不法分子以“征信修复”为名实施诈骗,造成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和资金损失。

  金融消费者应该如何辨别“征信修复”诈骗陷阱,以保障个人信用记录和财产安全?那些声称能“清洗”信用记录的所谓“特殊机构”是否真的具备这样的能力?如果出现不良征信记录,应该采取哪些合理措施?

  “征信修复”套路需留意

  套路一:套取高额费用后“跑路”。

  据人民法院案例库,2020年7月,黄某某通过朋友圈发布虚假贷款信息。 随后杨某经网友庄某介绍,联系被告人黄某某办理贷款。 同年8月23日至9月9日,被告人黄某某利用以收取征信修复费用、保证金等名义,骗取杨某人民币8500元,并将账户注销。

  这是最常见的“征信洗白”手段之一,即收取高额费用后跑路。此类欺诈行为巧妙利用了民众渴望清除不良征信记录的急切心态,通过打着“信用修复、清除污点、删除记录”及“代理申诉、咨询服务”等旗号,甚至鼓励伪造证明材料进行申诉,以此宣传,诱使受害人参与其服务。它们会指导受害者采用诸如“非故意逾期”、作为收取高额服务费用的手段。然而,一旦修改征信信息的尝试失败,这些不法分子往往拒绝退还已收费用,甚至直接消失无踪,使受害者蒙受经济损失。

  

  套路二:骗取个人敏感信息,盗刷其他资金。

  据人民法院案例库,2019年4月至6月,陆某某以能消除信用卡逾期不良记录为由,骗取被害人王某某的信用卡信息及信用卡预留的手机电话卡、信用卡查询密码等资料,通过手机支付宝、“闲鱼”软件套现的方式,骗取被害人王桂民人民币91558元。

  不法分子在办理“征信修复”的过程中,要求受害人提供身份证件、银行卡号、联系方式等重要敏感信息,不法分子通过泄露、倒卖个人信息等方式获利,甚至利用这些信息冒名网贷,危害信息主体人身及财产安全。

  套路三:利用信息差“钻空子”。

  实际上,如果信用记录中确实存在逾期还款等不良记录,会有专门的合法途径提出异议申请,请求更正。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声称拥有特殊的“清洗”途径,利用部分民众对此流程的不了解,诱导他们支付费用。而这些不法分子所做的,可能仅仅是按照正规程序进行申诉。

  哪种情况能进行修复,该如何修复呢?接受

  套路四:冒充金融监管人员以“消除征信不良记录”实施诈骗。

  不法分子假冒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利用非法收集的银行卡号、贷款额度等个人信息,通过电话、社交软件等联系消费者并骗取信任,谎称金融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互联网贷款等借贷产品时产生逾期记录,将被列入“征信黑名单”,如要“修复征信”,需向指定的“专用账户”转入资金进行“信用佐证”,并称该笔款项随后将予退回。一旦消费者信以为真操作转账,不法分子则迅速转移资金并藏匿。

  “他们会说帮你向逾期那家金融机构提供了信用担保,换取银行的信任和宽限,需要你提供这笔担保金,成功修复后扣除服务费返还。”有受害者表示,“让你提供一定存款的储蓄卡,说是可以取得银行信任,弥补征信不良,然后通过一系列操作将你卡上的钱全部转走。或者欺骗你说需要另外提供一张信用卡进行核查实际使用情况,作为证明解除黑名单,然后通过所谓的系统将你的主要信息盗取,刷光所有额度,给你留下一笔新的债务。”实际上,当受害者打钱过去之后,就成为他们通信黑名单上的新成员。

  套路五、开班“授课”,收取高额费用。

  

  据了解,这是另一种诈骗手段。不法分子谎称可以教授“征信修复”方法,通过招收学员、加盟代理等形式发展下线。他们会设立一系列课程,包括线上讲座、线下研讨会等,以此吸引急于改善信用记录的人群。骗取不知情群众交纳高额的“保密费”“材料费”“培训费”等。从教到骗,已成为“黑色产业链”。

  据人民法院案例库,2019年8月8日,赵某某、裴某等人谎称可以教授他人正规的、合理合法地修复征信的技术,骗取被害人王某人民币16800元。另一不法分子李某某于2019年12月1日加入公司,负责拉客户收费,被告人赵某某负责授课培训,约定赵某某每培训一天,李某某发给赵某某人民币2000元。2019年12月13日,赵、李以上述同样的手段骗取受害人王某人民币10000元。

  对于金融消费者而言,不仅要了解常见的诈骗手段和套路,更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这样才能做到知法懂法,既不逾越法律的红线,也能保证自己不上当受骗。

  需要留意的是,凡是声称合法的、收费的“征信修复”都是骗局。事实上,“征信修复”是一个完全不存在的概念。同时,征信信息不能随意修改、删除。根据中国人民银行

  伪造公文、冒充金融监管人员的不法分子也将承担法律责任。根据

  增强防护意识 守好“钱袋子”

  金融消费者应该如何保护个人信用记录、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对此,多地金融监管部门曾发布提示,提醒金融消费者正确认识个人征信,警惕“征信修复”骗局,谨防信息泄露、上当受骗、钱财损失的风险,依法理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具体来看,当前,金融消费者在借贷、担保、保险、使用信用卡等活动中未按照合同履行义务的记录,均已纳入征信记录范围。若金融消费者出现违约逾期等不良征信记录后,轻信“代理维权”组织教唆,采取拒绝还款等行为,不良记录不但不会消除,反而会对金融消费者后续申请贷款、买房买车甚至就业等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

  金融消费者如果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即可以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或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出异议处理。金融消费者应当树立依法理性维权意识,直接向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公布的官方渠道反映诉求,进行征信异议申请或投诉,或通过法律诉讼等方式依法合理维权。

  此外,金融消费者还需谨慎保护个人信息。正规的征信报告中对个人信用信息有详细记录,这些信息将影响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机构的借贷能力。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不要通过非正规途径随意填写个人信息,做到重要证件不外借、重要信息不随意提供,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引发各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