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中资讯

推荐

上半年近300家上市公司将董责险加入“购物车”,如今非上市公司

时间:2024-07-18 23:05

  随着新实施,非上市公司董责险借势而起。7月1日新实施后,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面临的潜在赔偿责任将“一视同仁”。针对日益上升的董监高履职责任风险,新还首次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了董事责任保险制度。

  据悉,目前上市公司对董责险的投保率约为20%,离欧美市场90%左右的投保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对于主体数量巨大的非上市公司而言,会为这一类产品买单吗?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王民律师对平安产险面向中小型非上市公司发布了非上市公司董责险。“我们看到新的变革和对投保董责险的规定后,深感责任重大。除了自己思考如何提供更优的董责险服务外,还深入一线,通过对千余家非上市公司的调研,了解其实际风控需求。”平安产险高端产品团队高级总监沈乐行表示。

  据介绍,较一般董责险,该非上市公司董责险进一步明确了针对法定代表人、执行公司事务的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等主体的保障。王民在受访时表示,由于主体数量远高于上市公司,目前非上市公司的投保率应该会更低。在其看来,非上市公司董监高很少会面临投资者索赔问题,这是两者风险的主要区别,从定价上看,非上市公司董责险的价格应该低于上市公司董责险,但保费便宜会有利于推广。

  
前景几何?提高投保积极性可以这样做

  “此前,大家投保董责险积极性不高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产品形态很复杂,无论在前期投保还是后期理赔阶段,都需要大量专业的资料和基础储备。”太保财险总经理助理李超曾公开表示,董责险保单条款存在晦涩难懂的问题,需要在借鉴外资公司经验的同时进行本土化优化。从服务角度,保险公司要从产品思维过渡到客户思维,潜心研究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开发满足市场需求对路的产品。

  “从国际市场看,我国董责险发展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尤其是针对非上市公司群体。”在沈乐行看来,除了相关主体风险认知尚有不足外,此前市场上缺乏适配非上市公司投保的产品。据了解,为避免过往董责险销售过程中投保资料多、产品定价复杂等问题,该非上市公司董责险采用固定套餐方案,以提升投保便捷度。

  一直以来,鉴于上市公司更容易面临投资者诉讼等相关索赔,大家往往认为董责险只适用于上市公司。在业界看来,缺乏公开理赔案例、客户投保意愿不强及客户决策流程复杂,是影响董责险市场发展的最主要的挑战。王民曾建议,应当通过实际理赔案例将董责险的积极作用切实向市场展现出来。

  此前,董责险被带入大众视野,主要是来自于上市公司的风险案例。四年前,瑞幸咖啡曾因22亿元财务造假案引发巨大争议,造假事件曝光后,瑞幸咖啡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据悉,瑞幸咖啡在上市前曾购买总限额2500万美元的董责险,其中基础层保单保额1000万美元,由8家中资保险公司共保。最终该基础层保单进入仲裁环节,并已作出仲裁,裁决结果为共保体赔付700万美元,免赔300万美元。

  2021年,我国首单特别代表人诉讼案——康美药业造假案判决独董及高管需承担高额比例连带赔偿责任。今年3月ST康美公告,公司再向前董事长马兴田、副董事长许冬瑾、董秘邱锡伟追偿26.08亿元。鉴于ST康美追偿诉讼中的涉案人员均存在知悉或参与造假行为的情况,故上市公司普遍认定即便其有投保,此案也无法通过保险理赔获得任何赔偿。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董责险仍可在一定程度上为投资者及上市公司解决问题、提供积极的作用,比如:为虽有过错,但实际不知悉、未参与造假的董监高提供保障;由保险公司的法院判决后直接赔付、投资者无须担心被告的偿付能力;保险公司可代劳上市公司进行艰巨的追偿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