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塔山镇阚口村:传承苇编传统技艺 留住指尖上的乡愁
今年以来,塔山镇阚口积极开展“整洁有序习惯好 文明程度大提高”行动,以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为契机,建设特色乡愁记忆馆,没落的传统手工艺“阚口苇编”再次回到村民视野,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重焕光芒。
金秋十月,走进塔山镇阚口村,绿树成荫,房前屋后一排排竹篱笆栅栏装点成美丽风景,尤其是寥寥数笔再现的苇编情景,唤起无数乡愁。
苇编即以芦苇为材料,编制出各种生产及生活用具,是阚口村远近闻名的传统手工技艺。阚口村位于塔山镇东北部,北邻不牢河,河岸两侧芦苇资源丰厚,苇编曾是附近百姓的支柱产业,当地村民大都以此营生。“编席编篓,养活九口……”老一辈常言的顺口溜,现在还在流传。 今年78岁的村民阚守英从10岁起就学会了苇编手艺。
阚口苇编结实耐用,一度颇为畅销。1958年至1960年,京杭大运河不牢河段水利工程横穿塔山,将阚口村一分为二,改变了不牢河泛滥成灾的历史,也让河两岸芦苇损失了不少。不过,阚口苇编仍然在发展。
阚口苇编的没落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尼龙、塑料等工业产品渐行普及,市场越来越小。改革开放后,村里的年轻人大批走出去打工,作为一项传统工艺的苇编技术,不再被村民普遍掌握。然而,它并不曾彻底失传。
在大阚口村新打造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今年79岁的阚世海正念着传统编织口诀,与几名村民一起探索编织技法。他们是阚口村新成立的芦苇编织队,成员10余人,全部是村里的老苇编艺人,平均年龄75岁左右。据了解,阚口村在建设乡愁记忆馆的时候,唤起了村民对苇编的记忆。村里决定支持村民发展苇编产业,让这项老技艺代代相传。
目前,阚口村以乡愁记忆馆为载体,大力推广苇编,让更多年轻人、青少年接触复兴传统技艺。下一步,阚口村将融合现代功能和审美需求,策划推出特色苇编工艺品,让阚口苇编文化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