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苏州工业园区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月8日,苏州工业园区发布了《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旨在建设全国影响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高地。到2027年,园区将实现产业规模壮大、创新能力提升和应用推广成效显著,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本体制造集聚区、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应用场景示范区。
《行动计划》的具体内容:
具身智能机器人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规划、自执行等特征,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的典型代表,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向。为贯彻落实工信部《“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和《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抢抓发展机遇,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助力高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结合园区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苏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产业压舱、创新驱动、应用先行,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拓新突破关键技术、加速推广场景落地,全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为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立足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的总定位,力争到2027年,园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应用推广成效显著,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本体制造集聚区、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应用场景示范区。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招引一批具身智能机器人重点项目,形成一批具身智能机器人代表产品,核心产业规模达15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达300亿元。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搭建一批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引育一批具身智能机器人高端人才,在“大脑”“小脑”等核心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新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0个。
应用推广成效显著。聚焦工业、服务、特种等领域,落地不少于10个具有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
二、重点方向
(一)做大做强具身智能整机
人形机器人。面向类人外观、双腿行走和双臂灵巧操作等基本形态功能,建立人形机器人基础软硬件架构,打造“公版”通用平台,开发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整机,支持不同场景需求下的结构改造、算法优化以及特定能力强化。
功能型整机。在工业领域,支持开发高精度型具身智能整机,强化双臂双手精细操作、工件鲁棒识别、轨迹智能规划等上肢作业能力。在服务领域,支持开发低成本交互型具身智能整机,强化人类生活环境适应能力、多模态人机交互能力。在特种领域,支持开发高可靠型具身智能整机,强化恶劣环境生存、复杂地形适应、外力冲击防护等能力。
(二)拓新突破智能系统关键技术
具身智能“大脑”。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具身智能“大脑”,围绕动态开放环境下机器人感知与控制,重点突破“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的端到端通用大模型、大规模数据集管理、云边端一体计算架构、多模态感知与环境建模等技术。
具身智能“小脑”。开发控制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的“小脑”,面向复杂地形通过、全身协同精细作业等任务需求,开展高保真系统建模与仿真、多体动力学建模与在线行为控制、典型仿生运动行为表征、全身协同运动自主学习等关键技术研究。
(三)补链强链五类核心组件
高精度减速器。重点发展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行星减速器等精密减速器产品,研发先进设计技术和精密加工工艺,有效提高减速器传动精度、扭转刚性、使用寿命等性能,降低噪音,提升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实现规模生产。
高端伺服驱动系统。重点研制大功率、高精度、高动态响应、高可靠的伺服驱动系统以及智能一体化关节等产品,突破高性能伺服驱动控制、伺服电机结构设计等技术,提升伺服电机结构设计、制造工艺、自整定水平和热控制能力。
高性能控制器。重点研发高实时性、高可靠性、多处理器并行工作的控制器硬件系统,突破多关节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提升控制软件架构设计、任务调度等能力。
新型传感器。攻克力、热、光、电等先进传感器设计、制造、封测技术,重点研制六维力传感器、关节力矩传感器、大视场单线和多线激光雷达、智能听觉传感器、电子皮肤等产品,加快突破肌电、脑电等前沿传感器技术,满足智能化发展需求。
智能末端执行器。探索人工肌肉等新型结构的开发应用,提高机械手等末端执行器研发设计能力,研制灵巧五指手、柔性夹爪、气囊式末端夹具等末端执行器,提升智能抓取、柔性装配、快速更换等智能灵巧作业功能,促进模块化、通用化发展,满足多样化操作需求。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主体引育,增强产业发展能级
1. 招引高能量市场主体。把握全球资源要素流动、链主企业全国布局契机,加快策划具身智能机器人专题招商活动,组建专业招商队伍、绘制招商目录、编制重点招引企业名录,加强重大项目引进建设。强化整机“固链”,面向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功能型机器人,大力招引“链主”企业,借助头雁企业链式带动效应促进产业资源集聚。(责任单位:投促委、各招商部门)
2. 引育创新型企业。把握具身智能机器人前沿特质,依托海外创新中心、金鸡湖创新创业大赛,大力吸引国内外科学家、院校团队在园区创办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优先配置资源要素,促进成果转移转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机构前瞻谋划具身智能机器人新赛道,通过内部创业、投资孵化等形式培育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新主体。(责任单位:投促委、各招商部门)
3. 梯度培育优质企业。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支持整机和集成商跨界合作,加强与大模型企业对接,加快向具身智能升级迭代。聚焦“大脑”研发领域,发挥园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势,引导重点企业加速资源垂直整合,加快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培育集聚一批深耕细分领域、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潜力大的中小企业,推动企业专业化发展,逐步成长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和“独角兽”。(责任单位:经发委、科创委、各功能区)
(二)推动技术创新,夯实自主发展根基
4. 搭建高阶创新平台。依托苏州实验室、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等高能级平台,持续增强创新策源功能。支持行业优质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创新机构等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完善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制基础条件,聚焦共性技术与前沿技术开展创新攻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机构新设机器人研发中心,争取市级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研发平台。(责任单位:科创委、经发委)
5. 攻关突破核心技术。紧跟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重点攻关多模态感知与融合技术、自主决策与规划算法、高精度运动控制算法等关键软件技术,以及专用芯片、高性能执行器、高强度轻量化新材料等硬件技术,探索具身智能与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和研发机构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创新攻关模式,探索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加速关键技术研发。(责任单位:科创委、经发委)
6. 构建协同创新网络。联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在场景模拟训练、数据集共建共享、数据采集标准等方面加强合作。支持工业领域、服务业领域领军企业,联合具身智能机器人“大小脑”研发企业、整机制造企业、集成商、关键零部件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和融合创新。强化产学研合作,探索“以本地实践驱动院所创新+创新成果本地转移转化”的院地合作模式,制定完善贯穿研发创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产业化制度,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责任单位:科创委、园区投控)
(三)拓展应用场景,深度赋能千行百业
7. 精准挖掘场景需求。政府主导打造场景、技术、服务对接平台,发布需求目录,开展常态化对接服务。在工业领域,组织3C、汽车等行业龙头企业,论证可替代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场景以及智能制造非结构化场景,寻找场景应用方向。在服务领域,鼓励康养机构、文旅场馆、科普教育等场所提出应用需求,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在特种领域,聚焦强化复杂环境下本体控制、快速移动、精确感知等能力,在手术医疗、应急救援、特殊环境值守等方面,深挖场景精准需求。(责任单位:经发委、各功能区、各街道)
8. 率先应用工业场景。围绕焊接、装配、喷涂、搬运等制造业泛在场景,推进智能焊接机器人、智能搬运机器人、智能装配机器人等典型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应用。聚焦新能源汽车、3C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一群一策”“一厂多景”“分级分类”推进应用。把握“两新”“两重”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具身智能机器人在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中率先应用。(责任单位:经发委、各功能区)
9. 创新拓展服务场景。围绕配送、迎宾、导览、咨询等服务场景,加强产品形态创新,积极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融入酒店、餐厅、商超、景区等场所,满足商业服务及消费体验升级需求,提升智慧化水平。研制残障辅助、康复训练、家务、情感陪护等助老助残具身智能机器人,强化多模态量化评估、多信息融合情感识别能力,推动融入养老服务场景。积极培育具身智能机器人校园服务新模式和新形态,深化机器人在教学辅导、兴趣培养等场景应用。(责任单位:经发委、宣传和统战部、自贸区综合协调局、教育局、社会事业局、各功能区、各街道)
10. 加速探索特种场景。围绕手术操作、辅助检查、辅助巡诊、检验采样、消毒清洁等医疗健康领域,加强机器人和医疗领域大模型融合,深化在远程医疗、医院康复、卫生防疫等场景中的应用。研制矿山、民爆、社会安全、应急救援、极限环境等领域机器人产品,探索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率先在市容巡查、消防救援、危化品处置、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开展应用。(责任单位:经发委、卫健委、应急局、公安局、各功能区、各街道)
(四)夯实要素支撑,厚植企业成长沃土
11. 强化数据支撑。探索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数据采集基地,支持机器人在真实环境的动态交互数据采集和任务训练,促进形成统一的具身数据采集管理规范标准,加快构建高质量、多模态具身智能数据集。深化行业数据、公共数据、社会数据等高价值数据集成整合,丰富具身智能机器人学习与训练数据资源。积极引入一批具身智能机器人数据服务商,支持相关企业机构依托苏州大数据交易所、长三角科技要素交易中心等数据交易机构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数据流通、交易,活跃数据要素市场。(责任单位:党政办<大数据局>、园区投控)
12. 提升算力供给。支持相关智能计算中心持续建设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金光产业园智能算力中心,发挥算力对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招引和赋能作用。做优园区算力调度平台,广泛导入算力基础设施和商业化算力资源,实现算力资源统一监控、管理、调配和运营。用好园区人工智能领域算力补贴政策,降低企业算力使用成本。(责任单位:经发委、科创委、党政办<大数据局>、财审局、园区投控)
(五)建优产业环境,打造营商环境高地
13. 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具身智能机器人专业载体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园区具身智能产业园,打造集研发、制造、展示、交流于一体的国际化、高端化具身智能产业集聚区。立足板块资源禀赋,以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为本体研发制造核心区,大力发展关键零部件配套、整机制造和系统集成;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智能系统支撑地,加快发展具身智能“大脑”“小脑”;以金鸡湖商务区和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为应用示范地,率先在金融科技、商业服务、文化旅游等领域形成规模应用;以苏相合作区为核心部组件配套区,加强产业链分工协作。(责任单位:经发委、规建委、园区投控、各功能区)
14. 加大金融支持。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引导作用,设立园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以资本赋能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技术创新和商业化推广,扶持优质企业做大做强。深度联动国家工业母机产业投资基金等国家平台,依托东沙湖基金小镇,撬动更多社会化创投资金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培育壮大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责任单位:金融局、园区投控)
15. 加强人才引育。深入落实 “金鸡湖人才计划”政策,引进一批具身智能领域重大创新团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人才纳入园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支持企业引才育才。支持本地院校探索设置基于交叉学科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专业,加快形成一批具备人工智能、机械工程、自动化等学科能力的机器人复合型人才。支持校企合作,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产才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化实训(实习)基地。(责任单位:组织部<人才办>、科创委、人社局、科创区)
16. 深化交流合作。组织企业积极参与世界机器人大会、全国机器人挑战赛等大会大赛,探索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专题品牌活动,提升园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圈知名度与影响力。积极开展上下游对接活动,促进产业链企业合作共赢。支持企业参与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标准和规范制定,持续提升行业显示度和话语权。(责任单位:经发委、科创委、自贸区综合协调局、市场监管局、园区投控、各功能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园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作用,围绕目标和重点任务落实责任分工、细化工作举措,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二)加大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政策支持,统筹利用园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发展等专项资金,探索出台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专项政策,加大对具身智能机器人优质企业、重大平台的支持力度。
(三)打造产业生态
加快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体验推广中心、宣传展示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利用全媒体推介展示园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成效,凝聚产业发展共识,形成良好发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