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第一座对泼天流量说“不”的城市,出现了
除官方公布的原因外,由于大量主播和观众围堵影响周围居民正常生活,大量投诉也促使官方叫停直播。在菏泽南站直播的账号被封禁,菏泽南站还安排执法人员现场执勤、劝离主播。奇装异服的主播也被外界贴上了“群魔乱舞”的标签。
“搬家”后的郭有才也不断调整直播。昨天,郭有才在直播中表示,将停播两三天;不过今天,他再次直播,但关闭打赏功能,直播间实时在线万多量级。
菏泽的流量之路,为何没能继续走下去?
据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中心品牌室执行主任眭谦分析,无论是淄博的烧烤、天水的麻辣烫,还是哈尔滨的各类冰雪旅游项目,城市均因“物”而走红,菏泽的区别在于,其流量的引爆点是“人”,而人是复杂变化的,人的行为又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观,并且难免会带来流量之外的社会影响。
事实上,重新梳理网红城市发展史,如果说淄博、哈尔滨和天水代表的是小城逆袭的“第四代网红城市”,那么,此次菏泽正引出更为复杂的网红城市模式——
前有开封“王婆”打样,近日又有南京“10元手冲咖啡阿姨”走红,这些城市无不是因为某一个人的一种特殊行为被流量“选中”,突然被推上网红“打卡点”的“宝座”。
对此,有人总结为“草根IP”时代的到来,他们因接近大众的亲切感和代表真实生活的感染力而成为城市引流的新“支点”;而这样的亲切感也意味着,在“千奇百怪”、令人愈加看不懂的流量热点背后,往往是大量猎奇的看客和蹭流量的网红,是所有人共同参与、一道造就的流量“奇景”。
因为是多方参与,所以只要有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迅速反噬到IP身上;因为是草根,所以缺乏应对“翻车”的能力。
菏泽的“刹车”,此前开封“王婆”就曾经历。
在接受流量“洗礼”不到一周,在“王婆说媒”现场就不断出现“奇葩”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已婚男”上台相亲并牵手成功、“撒钱姐”用钱“买”男友并现场与相亲男接吻……不少离谱剧情随后被发现是“网红演戏”。不久后,王婆因健康原因请假1个月,开封热度也随之下降。
而此次菏泽城市层面的亲自“下场”,又将草根走红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放大。
事实上,在菏泽南站改造完工后,各路前来“蹭流量”的网红直播很快出现混乱不堪的场景。有媒体形容:他们大声喧哗、进行高风险动作表演,从各类行为艺术表演发展到一些低俗甚至违法行为。
代表城市形象的火车站,变成了一个“混乱的秀场”,而在直播背景中出现的“菏泽南站”招牌,更显得格外刺眼。
当单一流量IP出现其无法驾驭的变化,城市能做的,也只能是与之及时“切割”。
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到了需要重新审视流量的时间节点。
一直以来,因为流量城市往往“想红的红不了,不想红的却红了”,主动积极拥抱流量难免成为城市的“条件反射”。但在新的网红城市逻辑下,即便城市有“怕不红”的担忧,面对流量可能带来更强的“反噬”效果,也不能不“怕乱红”。
反观此次菏泽的操作方式,有媒体评价其“交出了一张合格的答卷”。
面对可能爆发的舆论危机,菏泽选择更换直播场地,既维护了菏泽南站正常的生活秩序,“体现了对普通人生活的尊重”,又能继续引导并服务直播活动,“尊重了普通人对梦想的追求”。
但不能否认,这其实也是一种“补救”措施,很难完全消除已经产生的负面影响。一个更基础的问题是,菏泽究竟应不应该大张旗鼓接下此次“流量”?
一种观点如眭谦所说,城市接不接、接什么样的流量,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以“人”引爆的流量,官方过度介入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更稳妥的方式是选择有限介入,比如完善交通设施、优化环境等。反过来,不同城市对流量的驾驭能力不同,即便面对类似的流量事件,不同城市也需要因地制宜作出选择。
更何况,当巨大流量对准某一个“人”时,背后可能还有各类平台、企业的身影。在这场流量的“游戏”中,城市介入后带来的可能是少数人的狂欢,也可能是被流量裹挟的结局,有关“一个人带火一座城”的期望至今尚未得到有效验证,有关流量变成长期“留量”的谋划更尚且停留在纸面上。
从这个层面来讲,比起对郭有才的价值审判和对直播行业的社会反思,此次菏泽给其他城市传递的更重要信息或许是:
让城市退后,让流量回归市场、让网红叙事回到个体身上,网红城市才可能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当然,对于菏泽城市本身而言,这场流量追逐还有更多价值。菏泽本身是一座“极具网红基因的城市”,数年前农民歌手“大衣哥”就曾创造现象级流量;作为菏泽下辖县,“宇宙中心曹县”热梗一度火遍全网。
2022年,城叔曾实地曹县,接连撞上了两场大会——一场是菏泽市网络消费节,直指当地蓬勃发展的直播电商产业,一场是荷花节·电商节,意在向外界推广牡丹和荷花的旅游标签。两场大会背后,是一个对流量“敏感”、深谙流量之道的菏泽形象。
正如当地媒体所说,此次外地主播的到来,已经让不少菏泽本地商家看到了新的商机,同时也意识到直播活动的多面性。值得期待的是,这能否在菏泽点燃又一轮直播行业发展的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