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最美湿地” 打造物种和谐共生之家
水流清丽明净,两岸层林叠翠,园内遍布绿色芦苇、浅水河滩、连片湿地,不时可见白鹭在水中啄羽嬉戏、白鹇在灌木间信步觅食。每到春末夏初之夜,这里还会化为一片萤火森林,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在草丛间、河岸边、枝桠下汇成闪烁的光之海……
作为瓯江自然江段,九龙国家湿地公园水质纯澈,江岸叠翠,江中湿地变化万千,古旧历史遗迹繁多,人文景观与湿地景观交相辉映。公园之内,九片泛洪湿地呈串珠状分布,与湿地长廊中的枫杨林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水上森林奇观和萤火虫景观,在国内独树一帜。
自开展丽水市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来,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加强资源保护,开展湿地修复整理、植被恢复提升、连通湿地与瓯江水系等系列工程,实现湿地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之间的良性生态循环。这条1.6万亩的绿色生态带,已成为物种和谐共生栖息的美丽家园。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湿地
走进九龙国家湿地公园,满眼绿意与生机。清澈见底的水中,鱼儿三五成群互相追逐,沿岸芳草萋萋、花色缤纷。
丽水九龙湿地的生态防护林带约有160公顷,泛洪湿地约有360公顷,是全市乃至浙江省惟一一处连片面积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河流湿地,也是“八百里瓯江”最具原生态风貌的江域湿地生态系统。
“早些年由于瓯江上游兴修水利工程,截水发电导致下游江水流量剧减、河流水位下降,大部分湿地每年的浸水时间不足一个月,陆地面积逐年增加。加上周边村民和企业将建筑垃圾随意倾倒到湿地中,而洪水时节又有大量上游泥沙流入,泥砂淤积导致河床逐年上升,形成长期旱化状态。”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相关负责人告诉
在湿地趋陆地化的同时,采砂乱象,垃圾、养殖、种植等多头污染,违章搭建侵占等人为破坏,严重影响着湿地原生态系统。“无序挖砂致使大部分湿地千疮百孔,受此影响,湿地下垫面的条件发生变化,破坏了保水蓄水功能。”上述负责人告诉
显而易见,如不予以强力控制、有效保护,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将发生不可逆转的退萎、破坏,保护九龙湿地已刻不容缓。于是,一场以九龙湿地为核心的河流湿地保护修复系统工程就此展开。
“我们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考虑湿地的水质、土壤、大气、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和系统治理。”丽水市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专班工作人员介绍道。
多年来,丽水积极开展九龙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植被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建设,全力守护九龙湿地原生态之美,并通过科学分区,将整个湿地公园划分为文化展示区、保护保育区、科普宣教区、旅游休闲区、管理服务区和生态修复区等六大功能区,实现多区块特色治理。
持之以恒的保护治理,让九龙湿地原有的自然面貌和生物多样性逐渐重现。作为浙江省连片面积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河流湿地,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目前拥有植物452种、昆虫289种、脊椎动399种,有中华秋沙鸭、鼋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自然繁育着数千万只萤火虫,规模之大,国内罕见。
打造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央视新闻各平台总观看量1031万次,浙江文旅微博直播观看量56.9万次,时差岛各平台总观看量19.5万次,哔哩哔哩号直播观看量9.8万次……今年春末夏初,丽水九龙湿地《萤火之森5小时音乐森林慢直播》再次火爆全网,播放量超过了1117.2万次。
随着湿地保护培育的升级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作为公认生态指标生物的萤火虫,近年来在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内不断增多。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环境清新的湿地天然氧吧,成了萤火虫的最佳栖息地。每年3-4月,成千上万萤火虫在林间飞舞,如繁星闪烁,吸引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湿地精灵”萤火虫对陆栖或水栖环境要求十分严苛,其生存繁育需要水质干净、环境湿润、食物充足的环境。自2013年首次大批量出现萤火虫聚集栖息后,九龙湿地十年接力悉心呵护这些小生灵,打造出了华东地区的“旅游打卡胜景”。
“丽水九龙湿地萤火虫的密度与数量非常惊人,这得益于瓯江独特的生态条件,这种潮湿、润泽的环境,非常适合萤火虫的生存。据前期的研究统计发现,九龙湿地的萤火虫数量位于全国萤火虫基地的前五名。”守望萤火虫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第一位萤火虫博士付新华在浙江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第一届赏萤季“自然·论坛”上如是说。
以九龙湿地为核心,建设以河流湿地为主要特征的湿地公园,是丽水中心城市“一江双城”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赏萤活动成为百姓亲身体验生物多样性之美的“重要窗口”。
随着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深入推进,湿地这片绿意空间正在不断舒展,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让市民共享生态福祉。
在同为“国字号”的云和梯田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设施及公园解说标志的系统建设,使湿地知识得以广泛普及。位于云和梯田日出云海景区附近的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中心占地201平方米,分布着湿地印象、云和梯田湿地的功能、生态系统特征、湿地保护与生态成果等多个板块,设置了“云蒸霞蔚·立体湿地”复合生态系统多媒体装置,并全面展示湿地动植物的标本及畲族文化、银矿文化。
作为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主要科普阵地之一,这个融科教、展示、宣传为一体的中心不仅让公园所在村、镇的群众及游客直观了解湿地公园,进而提高对湿地的保护意识,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梯田景区文旅融合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美家园”
今年五一假期前后,在丽水开展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中,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调查队员在莲都区碧湖镇意外地发现了一大群鹀类。经统计,共计黄胸鹀50余只,栗鹀、小鹀等230余只,这也是目前丽水市境内记录到的黄胸鹀最大种群。本次发现黄胸鹀的地点正是丽水市第一批十佳观鸟点之一——九龙国家湿地公园。
黄胸鹀,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这种在全国人民眼中难得一见的“稀客”,如今,已经成了丽水的“常客”。不仅如此,去年,在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中,还发现了全球昆虫新物种——丽水刺背三节叶蜂。这足以为丽水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实现生物多样性落下生动的注脚。
在打造“最美湿地”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少不了数字化管理的有力支撑。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在去年全面开启湿地保护“云上智控”系统建设,建立起湿地基础网络、小气候环境监测、鸟类监测识别等湿地监测智控管理系统、有效保护湿地植被、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安全防范、物种保护、科普教育、游客服务、内部管理”等工作全部智能化管理。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生物富集的生态系统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在华东地区唯一的以高山湿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望东垟高山湿地里,在海拔1230米、面积达600多亩的保护区内,保护区内分布着望东垟、见头垟、茭白塘、双桥圩、畚斗团、白云坪等六块高山湿地,望东垟高山湿地是浙江省目前仅存的面积最大的一块山地沼泽湿地,尤其是江南桤木山地森林沼泽,在全国罕见。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分布着野生莼菜、茅膏菜、挖耳草、江南桤木、伯乐树、黄连等众多珍稀植物,动物有短尾猴、云豹、黑白飞鼠、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棘胸蛙等,具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
不久前,《浙江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并将进一步修改完善并按程序报批。规划分前、后两期进行建设,其中2022年~2023年为前期,2024年~2026年为后期,从湿地保护恢复、科普宣教、科研监测、合理利用等方面对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进行科学顶层设计。
从早年的湿地之殇到今日的用心呵护,丽水“城市融入自然、自然延伸入城、城市水脉相连、水脉贯通城市”的背后是环保、生态理念的不断演进发展,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从进退失据到和谐共生的精彩缩影。
- 上一篇:主城区公办幼儿园及民办中小学校招生摇号完成
- 下一篇:我市外贸企业收获“真金白银”